首页 理论教育思政微课发展与应用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思政微课发展与应用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摘要】:贵州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7年贵州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公共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后,学校大力支持本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全心致力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

(一)课程简介

“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新兴课程,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国内高校,高校教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逐渐将学生中现实性强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热点问题理论化、系统化,就将其引进课堂,作为专题为学生讲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87)教政字015号文件,规定在高校设置如下五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人生哲理、大学生思想修养、职业道德。经过几年课程建设和深入发展,有些高校开始试将思想道德修养和人生哲学合并成思想道德修养。我校结合实际,曾开设了《思想品德修养》,成为省内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较早的学校之一。

随着新形势的需要,为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在国家教委的组织下,1988年,组织培训首批法律基础课教师,后在全国开设了法律基础课,《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必修课。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课程设置的新方案“1998方案”,将思想品德修养课规范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分别为48学时和36学时,合称“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统称高校“两课”,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直接指导并寄予厚望。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的要求;并于2005年1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讨论,通过了新课程方案和审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编写提纲。2005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按照党中央关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2006年3月,胡锦涛提出“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而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为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在中宣部、教育部统一部署下,全国高校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方案。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对2006级新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该课程成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

贵州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7年贵州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200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公共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后,学校大力支持本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全心致力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根据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大力进行改革,从教学思路的转变开始,创新“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通过调查,了解对象,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展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网站的建立,构建了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教学科研推进了课程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含量;教师的敬业教学则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精品课程网址

点击进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门课”。

网址:http://210.40.64.133/eol/jpk/course/welcome.jsp?courseId=1601

点击进入省级精品课程网站。

网址:http://course.gznu.edu.cn/edu/Index.asp

点击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申报网站。

网址:http://mkszy.gznu.cn:8080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教师队伍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时期,课程教学团队共有教师16人,其中有教授7人(均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3人、讲师6人,职称结构合理;55岁以上2人、45~55岁3人、35~45岁6人、35岁以下5人,年龄结构合理;42岁以下的教师都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学历层次较高;教师分别毕业于省内外的大学,省外大学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学缘结构合理;教师所学专业涉及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美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汉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团队整齐富有朝气,有较强的团队意识,教学效果好,在学生评教中都是优秀成绩。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5年内,努力实现本学科45岁以下教师基本实现“博士化”;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广大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社会考察等机会,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继续鼓励、支持和激励本学科组的青年教师兼做社团指导老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共包括5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全程教学录像以及为教学录像制作的教案、多媒体课件。这是项目组全体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贵州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组全体教师在长期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研究的成果。

(1)撰写符合课程要求的详细教案,共9章(包括绪论)

每章教案包括教学简况、教学过程、教学小结三大部分。教学简况包括各章标题、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后作业等方面内容。教学过程是分课时进行的教学安排,其中,教学内容设计(将本章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是教案的重点部分,此外,还包括教学步骤、教学组织、教学方法运用、时间分配等方面内容。教学小结包括教学效果分析、教学经验、改进措施等。在每节教案最后都有小结,对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学中的经验以及改进措施等都进行了分析和记录,有利于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2)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共9章(包括绪论)

第一,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教材语言转换为教学语言,把“一纲一本”的规范性、理论性文本转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第二,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表达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着重解决从语言灌输向思想接受学习转换的问题;第三,将单一的、静止的、平面的、单画面的文本语言转换成多样的、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多画面的媒体语言,营造教学内容的现场感、真实感,使教学活动直观、清晰、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

(3)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录制全程教学录像,共9章(包括绪论),54课时

课题组共有9名教师参加教学录像工作,每一章都是由具有一定教学研究和学术专长的老师讲授,充分显示了项目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讲授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题内容,理论联系实际,透视理论,聚焦时事,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示范行为,虚拟实践,采用文本语言多媒体化,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解决各种问题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大学生的人生打下良好基础,使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实效性。

3.教学方法

贵州师范大学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办学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学型和应用型人才。在课程建设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以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2005方案”为契机,立足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特点,以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优化为突破口,通过严谨科学的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活的质量;引导当代大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与此同时,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实践教学、音像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关系,促进大学生道德、法律认知与践行的统一,树立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管是在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还是在平时的授课中,课题组成员始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在以下几种方法上我们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1)研究性教学法

科研支撑教学,教学促进科研。多年来,课题组成员潜心钻研,科研工作有所突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改善,而且有助于带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教学空间。2009年课题组成员曾组织学校“共进社”社团学生进行省教育厅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问卷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完成该课题做好了前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能够将理论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我们注意编写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广泛实施。如:针对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在课堂上设计组织了案例研讨。教师与学生精心筛选、准备案例,如:钱学森问题、清华大学丹青辞职、贵州李坚高考个案和复旦大学破格招收蔡伟读博士等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教育,探索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学们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讨论,分工制作“假如我是思政课老师”为主题的PPT,然后推选代表上台阐述观点,其他同学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见解。这一改革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受益匪浅。

(3)互动式教学法

师生互动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师生彼此尊重、宽容、民主、互相促进的课堂气氛。互动既包括课内的互动,也包括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我们互动的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题辩论、问题点评、案例分析、角色互换、师生互辩、师生网上交流等,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有效改变了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提高了抬头率和信课率。

(4)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是将课堂教学与社会活动相结合,使道德教育真正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保证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文明状况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和自己的实践活动体会进行交流,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制定寝室文明公约等。教学中,把道德素养建立在现代化的层面上,帮助大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和批判的武器,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进而提升其道德境界,实现道德自觉。我们注意分析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困惑和成长中的障碍,以现代性思维挖掘传统道德中的时代元素,把弘扬传统道德与构建健康、先进的时代道德结合起来,使教学实效性大为提高。

(5)广延式教学法

教学不局限于课堂,而向第二课堂延伸。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以及教学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彻底解决学生所疑惑的一切向题,因此,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任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课外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教学电影、精彩录像欣赏、向学生推荐书目、组织课外实践考察等,既增强了教师了解学生的机会,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讲到第六章第三节“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时,学生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课堂时间有限,难以逐一回答,而在课外通过邮件、电话等形式,逐步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样就弥补了教学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

(6)理性思考教学法

教师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穿透力量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训练,以提高其理性思考,以及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加强理论的阐释力,做好理论上的拓展和深化,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解决了学生深层次的认识问题。比如,“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这是第四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学,我们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以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之外,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关乎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如何定位自己及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和坚持集体主义不仅是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一种提升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内在需求。

(7)激发情感教学法

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感情,都是在情感的动力下进行的。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广泛的渗入心理因素之中。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除了知识交流的一条主线外,还有另一条暗线,即情感交流。教学中是否投入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认知态度和认知程度的重要因素,情感态度既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又是教学活动的手段和途径,情感是教学的基础和先导,教学情感的渗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促进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认知——转换——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将情感始终贯穿其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8)问题切入教学法

即以问题为导引,在每一堂课力争解决学生面临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现实生活问题等。首先了解学生在关注什么、有哪些困惑,同时考虑大学生的需要、价值取向、认知水平、动机以及个体差异等各种因素。问题切入更突出了教学的针对性,贴近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的效果。

4.教材建设

本课程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因此中宣部、教育部和贵州教育厅历来对该课程的教材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多年来,我们一直严格按照教育部、教育厅规定和要求,使用教育部、教育厅推荐的优质教材。2006年前,我校使用贵州省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以来,本课程一直使用教育部推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辅助教材的使用上,学生使用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由中央审定的全国统编教材。教师配有相关的学生辅导用书、教师参考书、疑难问题解析、教学案例解析等教学用书。学生除教科书外,还有相关的学习辅导用书。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配合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准确掌握教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面,提高其运用综合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组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编写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行手册”,以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手册按照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绪论、主体内容、结论),其中主体内容包括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各部分包括认知内容、案例分析、实践体会和感悟部分,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融思想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在我校及省内部分高校中受到一定的好评。

(1)使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学参考书: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 《列宁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周恩来 《周恩来选集》上下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1—3卷 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200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解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实践教学

秉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理念,将第二课堂活动正式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范畴,并使之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以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组织活动为载体,长期坚持以校“爱心社”“共进社”作指导,新入学后,教师都与学生搞“师生对话”,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迷惘和空虚,引导学生树立新目标;每个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就向学生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愿随时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释惑;学科组设立了学科组工作室,常年义务为学生提供心理、法律咨询和援助。多年来,我们以“敬业、奉献”的师大精神,为提高教学教育质量而努力,不断探索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6.机制建设

(1)制度保障

学校于2003年就下发了《贵州师范大学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校字【2003】90号),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从制度上保障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2)平台建设

学校创建了精品课程建设平台,为全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利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目前全校各学院均在学校精品课建设教学平台上进行网络课程建设。

(3)技能培训

学校教务处对全校骨干教学分期、分批地进行了精品课程建设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的技能。

(4)资金资助

学校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分期拨付专款,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拨付配套资金进行资助,从资金保障上有力地推进了精品课程建设。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性

1.通过对教材“深化、细化、活化”的教研,完成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教育部“2005方案”的第一门课,是由“思想道德课”与“法律基础课”合并而成,如何实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回归教材”的要求,把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是课程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对课程建设的设计是:第一,在准确把握教材内涵和突出教学主题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拓展丰富教材的内容,深化教学观点,细化教学要点。第二,研究道德内容与法律内容的共通性与结合点,在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与道德法律差异性的辩证思路中来组织教学,实现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完整效果。第三,从现代大学生心理可接受性的实际出发,研究本课程的教学语言,转换课本语言为教学语言,将教学语言的学理性与生活性、逻辑性与艺术性、问题式与解析式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形成一套与教材观点完全一致、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案例动态配置、问题提炼准确的教学体系,为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探索符合本课程教育要求的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

坚持在“学生为本、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下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包括:课前学生思想动态和需要的调查、课堂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课后师生交流沟通、以素质提高为目的的考核促进、教学信息反馈,以及教学总结与改善等。教学方法包括:启迪法、引导法、悬疑法、答辩法、参与法、对话法、案例法、读书交流法、社会实践法等等,这些方法适时有效地使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现、自我教育的课堂平台,提高师生的双向互动性,变过去传统的单项灌输为双向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大程度地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此外,为了增强教学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还将教学延伸至课外,乃至校外。

3.制作思想性和教育性兼备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课堂教学

在信息社会和视频时代里,课程的建设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既要精心策划和制作,又要遵循德育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不仅是精致与好看,有利于提高课程对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注重课件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4.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等各方面体现“活”

首先是教学内容“活”。教学能结合社会现实问题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基本做到每节专题能解决大多数学生在这一专题方面的困惑与认识问题,并能理清自己的思路。

其次是教学方式“活”。在坚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前提下,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讨论会、辩论会、专题演讲等课堂形式。还结合教学中的有关章节内容,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并开展观后影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使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

再次是教学组织“活”。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解决其实际存在的种种困惑与思想问题。为此,必须延伸到课外及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去,利用课外交流与个别谈心、发送邮件网上对话、参加主题班会与团日活动等形式进行课外教学。使学生在校内随时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引导。

5.在实践教学中增强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道德与法律理念教育,两者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道德与法律学习的最高要求是落实到个体的践行行为。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践,设计符合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实现道德理念转化为行动。首先,把实践教学纳入政策层面,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管理、实施规范,将学生实践纳入成绩考核以及学分体系。其次,建立一套普遍可行的运作模式,保证参与的广泛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把握。在实践层面,组织上注重自主性和指导性的结合;在实施上注重开放性和引导性(即可控性)的结合;在操作中充分考虑实践教学的多样性、随机性和规定性。同时,整合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形成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力。第三,建构课题立项制度,实行项目化运作模式,加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6.精心建立精品课网站,积极打造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延伸课堂教学

精心打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网站,将课程内容延伸到了课外。网站包括课程概况、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录像、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思考练习、互动园地、美文欣赏、辐射共享等栏目,丰富网络课堂。师生网上交流平台的搭建,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本门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深化了本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