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用影视写作:解说词的谋篇布局与风格

实用影视写作:解说词的谋篇布局与风格

【摘要】:很多纪录片结尾处的解说词都有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的特点,《舌尖上的中国》共七集,每一集结尾处解说词都是对该集主题的升华,是画龙点睛之笔。(三)解说词的风格解说词通篇应该具有统一的风格,即便它作为思维跳跃性的产物,内在也应该风格一致。

解说词的创作,如小说创作一样,要注意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要和纪录片的画面有机配合,相得益彰,除了要注意开头结尾的开阖之道外,还要使内容充实有趣,富有艺术感染力,如此便能形成声画一体的电视节目架构

(一)解说词要注意与画面的配合关系

作为配合画面播出的解说词,在什么地方出现为宜?也就是说,编导在为画面搭配解说词时,什么地方用解说词比较合适呢?

简单来说,解说词是必须依附画面而存在的,它和画面是相互补充、相互加强的关系,创作解说词时必须注意解说词与其他表现手段,尤其是与画面之间的配合关系,凡是画面已经交代清楚的内容无须再用解说词赘述,只有当画面难以表达清晰,或者编导想抒情达意、提炼升华之时,解说词才具有真正的用武之地。画面往往是形象具体的,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逐步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逐步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6]

《舌尖上的中国》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有一个段落:

这段解说词中,“素琼是个菜农”属于交代性质的解说,而“也是绝对的一家之主”则属于画外延伸的解说,“在四川,许多妇女都像素琼这样开朗、坚韧、果断,汉语里,人们用‘泼辣’来形容这种性格”属于解说词对四川女性的评价。用解说词表达理念时,应该根源于画面,并落实在具体的细节上。纪录片解说词表达抽象概念、理性思想时,一定要找准一个生发出去的点,由画面到画外,由具体到抽象,同时这种抽象理念的表达要点到为止,要给观众留下足够思考和回味的余地,要有效地吸引观众观看画面,要使画面与解说词相得益彰。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解说词首先立足于“现在”,介绍素琼的身份,然后对“过去”的四川妇女的优良品质进行了赞扬,继而对川菜中辣椒的地位做了补充说明,最后又回到“现在”的画面,依据画面讲述素琼的精明、能干。

运用解说词补充画面无法交代的背景资料,或者对纪录片表现对象的过去、将来进行阐述时,同样需要从画面生发开去,从具体的画面过渡到抽象的延伸。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这段解说词首先是对画面进行阐述,对孟金福夫妇住所特征的解说切实、简练。接下来解说词对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鄂伦春人就这样世代生息在大小兴安岭,一直过着从远古沿袭下来的游猎生活”,这句话对鄂伦春这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做了解释,而“不知道鄂伦春人在山林中生活了多少世纪,他们的族名鄂伦春意为山林上的人”既有编导情感的抒发,也有对鄂伦春族名由来的解释。这段解说词从具体的鄂伦春人山林中的住所的解说过渡到抽象的对鄂伦春人千百年来生活习俗的感慨,从看得见的画面延伸到画外看不见的观念,画面与解说词配合得天衣无缝,有理有据,试想,这段解说词倘若没有前面的第一部分,光听第二部分那着实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解说词的开头与结尾

万事开头难,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解说词,开头落笔有神,则事半功倍。解说词的开头是给全篇定基调的重要一笔,因此很多编导往往在写开头时,是写了又弃,弃了又写,反复斟酌。古人说“起句当如爆竹”,意思是文章开篇之句要如爆竹爆炸般响亮,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解说词的开头一定要抓住要害,迅速切入主题,当然,在切入主题之前,可以先“顾左右而言他”,先介绍主人公身边的人和事,或者他/她的事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片制宜,巧妙地借助画面内容,进行机智风趣的解说词创作,如《画家韩美林》《雕塑家刘焕章》的开篇解说。对于一些抒情意味较浓郁的纪录片,解说词开头可以先写景状物,烘云托月,营造氛围,构造视听和谐统一的声画艺术场景,令观众陶醉而引人入胜地走进片子的意境。当然,巧妙地设置悬念也可以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其欲罢不能,如《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王刚讲故事》《说事拉理》等专题栏目往往采用的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的开头方式,有好奇心的观众开始就被牢牢吸引,难以割舍,不得不追踪而下,直至真相大白。有些纪录片开篇即直抒胸臆,褒贬时事,提出问题,先声夺人,这种解说词往往高度概括,简练明快,一语中的,如《舌尖上的中国》开篇,“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这个开头言简意赅,开门见山。

解说词的写作开头是“首句标其目”,结尾处当然是“卒章显其志”,好的收尾词能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美感,在余音袅袅中让观众回味无穷。很多纪录片结尾处的解说词都有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的特点,《舌尖上的中国》共七集,每一集结尾处解说词都是对该集主题的升华,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有的结尾,解说词更是上升到哲学层面,编导通过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人情人性的深刻洞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运用饱含哲理的语句,发人深省,隽永悠长,比如纪录片《雕塑大师刘开渠》:“作品,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精神的寄托,是他形象的再现。雕塑大师的作品,他的理想、志向、情操,都融合在其中,这就是雕塑大师的雕像。像泥土一样质朴,像石膏一样洁白,像白玉一样坚贞,像青铜一样永恒。给历史造碑的,是人,给人造碑的,是历史!”这段结尾解说充满哲理意味,含蓄隽永,余味无穷,能很好地激发观众品味、思考、领悟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人生与历史的关系。

(三)解说词的风格

解说词通篇应该具有统一的风格,即便它作为思维跳跃性的产物,内在也应该风格一致。解说词大致有三种风格:

写实性解说词,比如央视《探索发现》《走进科学》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或者专题片,重视客观记录,重视同期声和现场声,淡化主观色彩,偏重新闻记录。

写意性解说词,比如《西藏的诱惑》《话说长江》,散文诗式的解说词,文学色彩较浓,抒情成分较多,而《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叙事、抒情并重,依靠解说词营造了优美、隽永的意境,写意性也较强。

政论性解说词,比如《复兴之路》《二战启示录》《天启》《二战中的指挥官》,政论片往往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中的某一现象、某一观点、某一热点做深入探讨,这些纪录片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解说庄严、厚重,有内在力度,政论与纪实结合,哲理与激情交融,旗帜鲜明,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针对不同类型、内容、风格的电视专题片,解说时一定要在韵味、情调、吐字用声、表达方法上存在差异,所以解说词的写作既要遵从解说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又不能太过于拘泥,要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创作个性。解说词的写作技巧包含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浓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一篇优秀的解说词,节奏鲜明、感情真挚、内蕴深远、文辞优美。优秀的解说词是编导从社会、文化、哲学、艺术等角度去挖掘提炼而成,是编导文学底蕴、历史积淀和生活感悟综合的结晶,“一篇优秀的电视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别有滋味,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并使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