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实用影视写作》: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经典改编电影

《实用影视写作》: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经典改编电影

【摘要】: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由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在1986年被搬上了银幕。夫妇俩年过四十,烧香拜佛,才生下胡玉音一个独女。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也是胡玉音招郎收亲后不久,两老就双双去世了。结合本章第二节提到的文学改编一般性原则来看,《芙蓉镇》电影剧本的改编基本上做到了相当程度的“忠于原著”。同时改编后的剧本上,在有些细节方面也做了调整,如把吃客对胡玉音的称呼由“女老表”改成了“女老板”。

长篇小说芙蓉镇》,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古华先生的代表作。小说以“芙蓉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由中国著名导演谢晋执导,在1986年被搬上了银幕。谢晋力图通过宏大的历史叙事观照人情与人性,生动地刻画了在特定年代的中国普通民众的心灵和性格特点。

本节节选《芙蓉镇》原著小说中开篇部分段落,以及电影中由此改编而成的部分,结合本章第二节中文学改编一般性原则进行比较分析。

芙蓉镇(小说)

近年来芙蓉镇上称得上生意兴隆的,不是原先远近闻名的猪行牛市,而是本镇胡玉音所开设的米豆腐摊子。胡玉音是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女子。来她摊子前站着坐着蹲着吃碗米豆腐打点心的客人,习惯于喊她“芙蓉姐子”。也有那等好调笑的角色称她为“芙蓉仙子”。说她是仙子,当然有点子过誉。但胡玉音黑眉大眼如满月,胸脯丰满,体态动情,却是过往客商有目共睹的。镇粮站主任谷燕山打了个比方:“芙蓉姐的肉色洁白细嫩得和她所卖的米豆腐一个样。”她待客热情,性情柔顺,手头利落,不分生熟客人,不论穿着优劣,都是笑脸迎送:“再来一碗?添勺汤打口干?”“好走好走,下一圩会面!”加上她的食具干净,米豆腐量头足,作料香辣,油水也比旁的摊子来得厚,一角钱一碗,随意添汤,所以她的摊子面前总是客来客往不断线。

“买卖买卖,和气生财。买主买主,衣食父母。”这是胡玉音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家训”。据传她的母亲早年间曾在一个大口岸上当过花容月貌的青楼女子,后来和一个小伙子私奔到这省城边界的山镇上来,隐姓埋名,开了一家颇受过往商客欢迎的夫妻客栈。夫妇俩年过四十,烧香拜佛,才生下胡玉音一个独女。“玉音,玉音”,就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老母所赐的意思。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也是胡玉音招郎收亲后不久,两老就双双去世了。那时还没有实行顶职补员制度,胡音乐和新郎公就参加镇上的初级社,成了农业户。逢圩赶场卖米豆腐,还是近两年的事呢。讲起来都有点不好意思启齿,胡玉音做生意是从提着竹篮卖糠菜粑粑起手,逐步过渡到卖蕨粉粑粑、薯粉粑粑,发展成摆米豆腐摊子的。她不是承袭了什么祖业,是饥肠辘辘的苦日子教会了她营生的本领。

“芙蓉姐子!来两碗多放剁辣椒的!”

“好咧——只怕会辣得你兄弟肚脐眼痛!”

“我肚脐眼痛,姐子你给治?”

“放屁。”

“女老表!一碗米豆腐加二两白烧!”

“来,天气热,给你同志这碗宽汤的。白酒请到对面铺子里去买。”

“芙蓉姐,来碗白水米豆腐,我就喜欢你手巴子一样白嫩的,吃了好走路。”

“下锅就熟。长嘴刮舌,你媳妇大约又有两天没有喊你跪床脚,扯你的大耳朵了!”

“我倒想姐子你扯扯我的大耳朵哩!”

“缺德少教的,吃了白水豆腐舌尖气泡,舌根生疮,保佑你下一世当哑巴!”

“莫咒莫咒,米豆腐摊子要少一个老主顾,你舍得?”

就是骂人、咒人,胡玉音眼睛里也是含着温柔的微笑,嗓音也和唱歌一样的好听。对这些常到她摊上来的主顾们,她有讲有笑,亲切随和得就像对待自己本家的兄弟样的。[18]

芙蓉镇(剧本)

片头曲(改编自嘉禾民歌《半升绿豆》):

(女)半升绿豆选豆种呐,我娘那个养女不择家呀。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害了我。

(男)碧水河水呀流不尽呀,郎心永在妹心呀头,哎哟,妹呀心头。罗罗里,来来来,嗯。

(男女)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那个养女不择家。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妈妈害了我,害了我。罗罗里,来来来。

(《半升绿豆》原词: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养女不择家。妈妈呀,害了我。千家万家都不嫁,偏嫁财主做三房。妈妈呀,害了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背起走。妈妈呀,害了我。是谁订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

(芙蓉镇上临青石板街的胡玉音米豆腐摊,人来人往,客人不断。)

吃客甲:芙蓉姐,给我的多放点辣子。

吃客乙:我要醋。

胡玉音:(招呼刚来的客人,热情地)来了。

吃客丙:芙蓉姐子,给我多放点葱花。快点。

胡玉音:桂桂。

吃客丁:芙蓉姐子,我等了半天了,快点。

胡玉音:哎,来了。

吃客甲:放了没有?

胡玉音:放了。保险辣得你肚脐眼疼。

吃客甲:(开玩笑地)我肚脐眼疼,姐子你给治治。

镇民:哎,女老板,来碗米豆腐。多加点汤呀。

胡玉音:哎。来,天气热,给你这碗坤汤的。

镇民:(酸溜溜地)哟,芙蓉姐的手比米豆腐还要白嫩。

胡玉音:(半开玩笑地)讨厌!是不是你媳妇这两天又没有罚你跪床脚,扯你大耳朵了?

镇民:(戏弄地)哟,我的耳朵倒想叫芙蓉姐来扯一扯哩。来扯呀,来。

胡玉音:(娇嗔地)去你的,缺德少教养的。(看到镇上大娘来到,赶紧热情招呼)大娘,您来了?来,坐吧。(让熟客给大娘让座)起来起来起来。

大娘:(关切地)你好吗?最近生意还不错吧?

胡玉音:嗯。(端着一碗米豆腐走近大娘,俯耳细语)给你多放辣椒了。

大娘:哟,好。

胡玉音:走了?慢走。

吃客:下回见。

结合本章第二节提到的文学改编一般性原则来看,《芙蓉镇》电影剧本的改编基本上做到了相当程度的“忠于原著”。原著中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了主人公胡玉音,作者从正面、侧面十分翔实地描绘了一个身材姣好,“待客热情,性情柔顺,手头利落”的“芙蓉仙子”。在改编之后的剧本中可以看到,原著中大量的描述性、说明性文字等不适合运用影音手段表现的部分被删减;人物对话在保留下来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对白安排得十分紧凑,不仅十分全面地体现出了胡玉音的人物特点,同时也把原著里描述的那个生意兴隆的米豆腐摊子给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

在改编之后的电影剧本中可以看到,人物的对白延续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如胡玉音笑称自己店里的辣椒会“辣得肚脐眼疼”,吃客与胡玉音之间带着点调情似的打闹等,把湘南农村地区人民性格中热情、爽朗、风趣等特点真实地呈现了出来。

《芙蓉镇》电影剧本改编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又适当地做了一些修改。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对一些不适合影音表现的部分做了减法之外,在对白上也做了加法。例如,在电影剧本中增加了胡玉音对镇上大娘的照顾,体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同时改编后的剧本上,在有些细节方面也做了调整,如把吃客对胡玉音的称呼由“女老表”改成了“女老板”。“女老表”是湘南地区的一种称谓,主要用来称呼自己的朋友和关系比较亲近的人等,考虑到直接搬到电影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理解困难,在电影中改成了“女老板”。这个称谓一方面更加适合胡玉音作为米豆腐摊子老板娘的身份,另一方面也符合原著中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逐渐复苏,私营业主渐渐有了立锥之地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正是因为“老板”这个称谓,为胡玉音在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浪潮中身陷困境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