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学改编创作的现状-实用影视写作

文学改编创作的现状-实用影视写作

【摘要】:(一)网络文学改编热潮进入2000年以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文学提供了近乎零成本的创作平台,也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资源充沛的影视改编资源。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第五代导演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中发挥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在作品的选择或是在剧本的创作中,都突出地表现了导演自身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修养和追求。

影视产业化改革的十余年里,中国电影发展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生产各类电影总量达893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170.73亿元,全年新增银幕3 832块,平均每天新增10.5块。2014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18部,虽然数量同比减少20部,但全国电影总票房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其中国产片票房161.55亿元,占总票房的54.51%。产业化改革为影视片的需求和供应提供了一个良性生产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影视文学改编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现象。

(一)网络文学改编热潮

进入2000年以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文学提供了近乎零成本的创作平台,也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资源充沛的影视改编资源。1998年,来自台湾的网络写手蔡智恒在台南成功大学的BBS论坛发表了连载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随后小说被印刷出版,并于2000年被搬上了电影银幕,这部同名电影于2001年在北京上映,成为中国第一部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在随后的2004年,自原小说改编,由崔钟导演,佟大为、孙锂华、薛佳凝等主演的22集电视剧《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与观众见面,成为我国第一部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电视剧。以此为开端,网络小说改编如雨后春笋,电视剧改编热潮在2010年迎来了第一个高峰,网络小说作家匪我思存的多部影响广泛的作品《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等被先后搬上电视荧屏。这一年问世的电视剧还有《一一向前冲》(改编自王芸的《S女出没,注意!》)、《泡沫之夏》(改编自明晓溪的同名小说)等,在2011年先后播出的《宫锁心玉》《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以及2012年的《千山暮雪》《后宫·甄嬛传》等,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吸引了人们的视线,并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数量相对较少,但近几年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形势,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有关锦鹏的《蓝宇》(2001),这部电影改编自筱禾于1998年创作的网络小说《北京故事》,在多个电影节参展并斩获颇丰,如在第38届台湾金马奖颁奖礼上一举摘得了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剪辑以及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除此之外,还有由热门网络小说《与空姐同居的日子》改编而来的《恋爱前规则》等。随后,网络小说与电影联系更加紧密,由徐静蕾导演,改编自同名小说的《杜拉拉升职记》以1.8亿元总票房的成绩,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网络小说改编的价值,之后多部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如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九把刀的青春怀旧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以及陈凯歌的《搜索》等影片,票房成绩均过亿。2013年,根据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在营销团队的精心运作下,该片以7亿元的超高票房刷新了导演赵薇作为新晋导演的单片票房纪录。

网络小说的改编逐渐形成热潮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在于,现如今“80后”“90后”的青年观众已经成为观影的主力军,观众的学历层次相较以往也有很大不同,高学历观影人群比例越来越高。学历层次的提升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决定了这一批新的主力观众对电影类型、风格等有着更为多样化的要求。为了保证票房,迎合年轻一代观影人的口味成为电影创作必然的选择。热门的网络小说无论在语言风格上或者剧情上都具有独特性,内容上跟社会本身最为接近,流行文化元素对网络小说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经流行小说改编的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另一方面在于,热门网络小说在电影改编之前就已经积累的人气和关注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电影的票房,导演李少红曾说:“我拍过的影视作品中有网络文学改编的,也有传统小说改编的。我觉得网络文学来自于社会的面更广一些,跟社会接触的距离更近,反映时代的速度也最快。我最早在网络上选材的时候,参考的关键是点击率,因为它代表着这些网络文学在市场上经历了一个初级的判断。”[3]网络文学的点击率既反映了作品本身受欢迎的程度,也为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后的收视率和票房提供了一层坚实的保障。

(二)从“作者电影”到“大众电影”

颜纯钧先生认为,中国电影史上,电影大量移植改编文学作品有两个相对集中的时期,一个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中国影坛上盛行的侦探片、言情片和武侠片,大都取材于当时大都市流行的通俗小说。另一个是八九十年代,此时期电影改编对象最显著的变化是从通俗小说转向了纯文学小说,注重表达的是民族整体经验。[4]中国电影史上的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第五代”导演最为活跃的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政治环境的宽松和欧美电影思潮的影响,为第五代导演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和自由的创作环境。

在电影理论层面,欧洲电影理论的“作者论”对第五代导演在艺术创作上和艺术观念上的影响最为深远。“作者论”在1954年被提出,时任《电影手册》编辑的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一些倾向》中第一次提出,影片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而非编剧,在一系列作品中坚持题材和风格的一贯特征的导演,即是自己作品的“作者”。这一观念得到了《电影手册》编辑部的支持,也在制片人大权独揽的好莱坞引发了电影导演可否称为“作者”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希区柯克、普莱明格、霍克斯等导演的作者地位得到确认。作者论对个性的强调迎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电影个人化创作思潮和自我表达的需要,成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和西方现代派电影兴起的理论依据之一。[5]

“作者论”也受到了第五代导演的关注。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第五代导演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中发挥了极大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在作品的选择或是在剧本的创作中,都突出地表现了导演自身非常个性化的艺术修养和追求。张艺谋曾说:“至于我的影片都是以女性为主角,这还是跟我选择小说有关。从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来研究,才知道我为什么拍女性,为什么拍农村,从作家身上所体现的某种文化心态、文化走向来反着谈电影,谈得比较透彻。”[6]第五代导演对文学的改编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文学的电影剧本改编不再仅仅是为了文学本身的呈现服务,更多是要能够实现导演自己个性化的电影的诉求。在这一时期的改编影片中,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留下了非常清晰的个性印记,如张艺谋的电影改编创作中,我们能看出一种强烈的生存意识,以及女性在男权统治下的激烈冲突;在陈凯歌的电影创作中,我们总能读出一种中国人的文化寻根意识。

影视市场化之后,观影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方式,迫于票房和收视率的压力,文学改编再也不能仅仅服务于创作者个人的艺术追求。主流观众的观影、收视喜好成为左右文学改编的首要因素,从作品的选择到剧本的改编创作,都必须向主流观众靠拢。从影视的制作、投资与收益之间的权衡比较来看,选择热门的通俗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创作,是最能够保证盈利的首选。例如,热门小说《士兵突击》《蜗居》《失恋33天》《杜拉拉升职记》《媳妇的美好时代》等通俗文学作品,在文学造诣和艺术水准上可能不及苏童的《妻妾成群》或者莫言的《红高粱》等作品,但是这些热门小说的题材更加紧贴时代的脉搏,或多或少都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语言风格更为通俗化,人物形象的设置也更加“草根”化,相比之下更能够引起大众读者的共鸣。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也基本保持了原小说独特的风格,完成了观众对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观影期待,这些因素也促成了改编之后的电视剧、电影的成功。

文学改编作品的通俗化也间接造成了改编电影的同质化,新时期通俗文学虽然数量繁多,种类各异,但是其中称得上精品的作品却不多,在一个时间段里出现了热门的文学新作后,紧接着就会涌现出一大堆类似的作品,如2011年根据网络穿越小说《步步惊心》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大热后,一时间“清朝穿越”热潮不断,同类型的电视剧一直霸占着电视荧屏。

(三)从改编到编造

文学改编一直存在着是否应该忠于原著,以及“忠诚”程度的争议,但对于名著的改编是否应该保持原著精髓内核问题,长期以来无论在理论界或者是创作界早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但是,随着中国商业电影的成熟,也逐渐出现了导演或制片方过分注重市场,一味迎合观众口味,而在改编过程中不尊重原著,进行编造的现象。这些编造不仅没有继承原著的精髓内核,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也开始不负责任地胡拼乱凑。

张艺谋在2006年执导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改编自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改编之后的电影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上与原著虽有相似,但原著的主体意蕴和精神内涵却被忽略掉了。《满城尽带黄金甲》把故事背景由原著中的民国时期改为了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人物身份由资产家和贫民改为了封建帝王和臣子,故事情节基本保持一致。《雷雨》展示了人生的悲惨,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其消解了原著中复杂多义的悲剧意蕴,将原著中鲁侍萍、周萍、鲁四凤等人的独立心理和性格弱化,改编为电影中仅为情节需要而设立的人物,消解了原著对于命运的探讨。电影把原著中单纯、纯洁、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周冲改编成电影中阴郁、野心旺盛的元成,电影有限的篇幅让这个人物非常干瘪,也再一次用极端化的改编策略把一个涉及社会悲剧的文本圈定为一个家庭悲剧。

《满城尽带黄金甲》曾一度被张艺谋看作是自己艺术生涯中非常具有创意的影片,但这部影片虽然赢得了票房,却失掉了民心,无论是评论界或是普通大众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一路走低出乎张艺谋的意料,其根源和这种极端化的改编策略是有关系的。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一部极具艺术水准的巨作,其文本内核有着独特性,《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改编仅仅剥离了原著的外壳,再抽出几个主要人物,忽视人物性格的构成,消解原著主体的悲剧性,从而造成了改编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