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专业能力:能通过了解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能厘清设计构成的发展脉络,并找出其中的艺术规律;能创造性地归纳出设计构成的艺术语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设计构成的发展脉络和代表艺术形式。......
2023-09-27
前面说过,冲突、戏核和脉络乃是叙事的三个基本要件。冲突和戏核为故事内容服务,脉络为故事形式服务,主要致力于修剪情节线,使叙事更流畅,故事看点更突出,是优化叙事结构的重要一环。脉络的问题,从叙事链条上看,就是情节的持续发展问题。
(一)脉络处理的原则
脉络处理有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清晰。清楚整个叙事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清楚每场戏的动机,不至于情节安排过程中分散精力,出现对叙事没有任何作用的废戏。
二是流畅。要想获得完整的戏剧感,首先要保证叙事脉络流畅自然。从观众的阅片习惯和文化心理出发,安排场景之间的衔接。台词符合生活逻辑和语言习惯,动作符合情感逻辑和人物关系状态,时空转换自然,视听语言明快,一切便于观众对故事的完整解读。
三是得当。该重点写的重点写,该简略写的简略写,在情节的安排上均衡得当,做到详略有度、张弛结合,一切依据叙事的需要和观众阅片的审美需求,合理设计叙事脉络。
情节安排就像排兵布阵,脉络就是在战争进行当中的布局。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要选择那些能够体现故事立意、凸显创作主旨的情节,将其放在叙事线的关键环节。否则,叙事就会显得盘绕不清,让人无法领会你的故事重心。比如,一个学生剧本想表达的创意是:距离并不是恋人分手的真正原因。这个故事主旨换过来说,就是两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模式:一对恋人,即使他们相距遥远,也深爱彼此,这是创意的正面表达;另一种是,有一对恋人,他们近在咫尺,几乎天天厮守一起,但最终还是分手了,这是对故事创意的反面表达。这两种故事模式属于两种不同的脉络安排,但都表达了一样的内容。但我们看到的剧本,故事却是这样的:男生和女生彼此爱着对方,但男生上大学走了,到了另一个遥远的城市。女生在工作之余,几乎每个月都会坐火车去看他。最终他们的爱情还是没有能够持续下去,男生对女生说:你离我太远了,我们不能天天在一起,所以我们分手吧。情节脉络的背后,是故事的逻辑线。这个故事脉络,对说明创作者的主旨没有直接作用,反倒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削弱了。
我们都知道,雕塑家罗丹曾经为小说家巴尔扎克雕刻了一个惟妙惟肖的肖像,人人看了都赞不绝口。尤其是那双手,简直太美、太逼真了,前来参观的人都把关注的目光落到了那双精致的手上。罗丹一气之下,拿斧子把那双手砍掉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让你们看的,不是手,而是巴尔扎克!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问题:
(1)任何作品都是有机的,局部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对全局产生致命性的影响。
(2)如果作品雏形脉络处置不当,可以通过局部的增删进行调整,以达到创作者要求的艺术效果。
(二)脉络处理的方式
从总体上来说,情节推进过程中,编剧对故事脉络的处理,可以用三句话来形容:有戏则长,无戏则短;重场戏泼墨如云,过场戏惜墨如金;疏处纵马驰骋,密处见缝插针。总之,该详就详,该简就简,情节繁简服从于叙事需要,力求做到详略得当、调度有方。
下面介绍几种脉络处理的方式。同时,这也是情节推进(持续)过程中,几种常见的情节调整手段。
1.扩容
情节扩容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情节,添加事件或人物,充实背景资料,使原来的情节设计更加丰满,人物关系更加立体,叙事更加充分。扩容的部分往往是叙事脉络里比较重要的部分,或者原来显得薄弱、没有说清楚的部分,扩容以后其在叙事线中得到强化,故事讲述更加清晰。
比如,一则国外的微型小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独居在家的贵妇人有一天打开门,发现门口站着一个斯文的中年人,张口就问自己要钱。夫人很纳闷,男人低声自我介绍:我是你们家对面那个精神病医院的医生,我的办公室每天能清楚地看到你们家的所有活动。你丈夫很少回家,你经常趁丈夫不在家和情夫约会,不是吗?要想不让你的老公知道……他不停搓着大拇指和食指,做出数钱的动作。十几分钟之后,夫人的丈夫从外面回家,在门口碰到了这个中年男人,面带笑容正从门口离开。丈夫很奇怪,叫住了他,准备带他到书房问个究竟。丈夫带着男人进屋,夫人神色匆忙地迈出房门,不久,房子里传出了一声沉闷的枪声……这是一个带有反转色彩的情节线,但明显故事末尾的高潮部分存在不少疑点:为什么在家门口碰到陌生人就要带回家盘问?他知道妻子在家里,为什么不去问自己的妻子?为什么这么巧合,常常不在家的丈夫恰巧在这时候回家,并且碰上了这个敲诈勒索的男人?如果故事就这么讲述,叙事明显存在漏洞,结尾部分的薄弱影响了叙事的可信性。怎么办呢?这就需要调整叙事脉络,对结尾部分进行情节扩容。小说补充了三个关键性的信息:①丈夫是律师,长期的职业生涯使他养成了先存疑,再取证的习惯,哪怕是生活小事,这使他的妻子十分厌烦,也是夫妻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②中年男人进屋之前被巡逻的小区保安发现,当保安看到律师丈夫从车库开车出来时,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他;③律师丈夫刚进门就碰到了那个中年男人,手里还拿着一个大信封,这引起了他的怀疑。这三个信息添加之后,结局便顺理成章了。
哪些地方需要扩容情节,对脉络做加法处理呢?人物所做的重要行动的释疑,重场戏的铺排,能够体现故事立意的重要细节,都需要扩容。人物要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如准备加入黑帮,准备抢劫银行,准备替人运毒,准备与人私奔等。不管什么决定,这是一个影响叙事格局的情节,为加强其分量,使观众相信其合理性,编剧有必要对其进行扩容,解释行为背后的逻辑关联。韩国电影《回家的路》中,家庭主妇宋静妍被骗运毒,在奥地利机场被逮捕入狱。电影用开场20分钟时间完成了人物困境,其后剧情围绕丈夫对她的营救展开。作为一个影响全局的事件,宋静妍为何选择冒险运毒,她怎么会遭朋友欺骗?虽然只有短短20分钟,开场段落中导演基本上在使用扩容手段,对叙事线做加法处理,用于提供人物行动的理由:丈夫因为替朋友担保,车行破产,房子没了,到棚户区租的房子因为交不起房租,断电、停水、被赶出门,连给女儿买廉价玩具的钱都没有……这些加权处理无疑强化了人物决定的合理性,她不假思索、草率答应替人跨国私运东西赚钱的决定才显得合情合理。
2.升级
胡雪的《瞎说》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舅舅是一名中学教员,几十年来一直是个老好人,并养成了一个听人讲话总是满脸堆笑、频频点头的毛病。到了“文化大革命”中,他的这个赔笑点头的毛病进一步发展为重复别人最后一句话的最后几个字的习惯。譬如说,“我”对他说:“昨天我坐车路过新华书店,看到过去一个人,好像是你。”他竟连连点头说:“对对,是你,是你。”他姐姐对他说:“要注意休息,不要老开夜车。身体受不了了。”他又不住地点头:“对对,受不了,受不了。”他的这个习惯弄得大家都莫名其妙而又啼笑皆非。最后他这个习惯捅出了一个吓人的政治娄子。那年学校请了一个老模范来作报告,会后,许多老师都称赞老模范讲得好,老模范谦虚:“我那也是信口开河,瞎说!”这时他在一旁立即接上说:“对对,瞎说,瞎说!”而且神情十分认真严肃,把在场的人全部给惊呆了。在这个故事的叙事线中,明显存在着升级的过程。由三个事件组成的故事脉络一次比一次严重,最终使人物不堪重负,完成了其悲剧命运的定型。
情节发展过程中的升级,是指对于那些促成结局形成、人物性格定型或人物关系变化、场面局面反转的决定性情节,可以翻倍来写,下重手去写,不惜夸张、变形乃至扭曲,以达到升级矛盾的目的,完成叙事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一个写人物性格形成的戏,多数是按照持续升级来设计脉络的,两到三个事件,一次比一次严重,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一次比一次直接、强烈,最终人物的性格便形成了。契诃夫的小说多数是这样的思路,变形、夸张、升级人物的矛盾和精神世界,最终给人一个崩溃性的意外结局。加拿大作家斯蒂文·李科克有一篇契诃夫风格的小说《琼斯的悲剧》,写一个大学生琼斯的悲剧性格。作家将“懦弱”作为琼斯的性格标签,该如何体现这个23岁的大学生的典型性格呢?作家选择将升级作为情节持续推进的思维,一步步将人物推向深渊。琼斯到朋友家里做客,刚想告辞,主人挽留他吃晚饭,他只好违心地坐回到座位上。晚饭后他想告辞,主人留他看照片,主人的儿子藏了他的帽子,于是他只好住下了。第二天主人上班回来开玩笑说,要收他的伙食费,他不敢扫主人的兴,真的预交了一个月的伙食费。此后,他待在客厅,心情忧郁,得了大病,在假期的最后一天终于病逝了。这篇小说在脉络推进中对情节进行升级、夸张,违心回座位、无奈留宿、硬着头皮交伙食费,事件一个比一个严重,后果一个比一个严重,对人物的影响一次比一次剧烈,最终将琼斯“懦弱”定格为宿命性的悲剧命运。
3.删减
与主要情节无关的、关联不大的情节或人物,就需要做减法处理,对情节进行删减,甚至直接抛弃,扔掉一条叙事线,切断一个情节、人物往下发展的可能性,另起炉灶开始故事讲述。我们把删减情节的情况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对情节的删减不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如果写出来反倒显得太直白、太庸常、太密实,增加了叙事的水分,就可以进行删减处理。
第二,对主体叙事而言,属于边缘性的人物或情节,写了就使叙事主线变得不够明晰、突出,叙事节奏变得拖沓,或者即使情节观赏性较强,但属于可有可无的花絮性素材,囿于故事的篇幅,必须进行删减。
第三,对于政策、文化限制而无法表现的,或者审美上缺乏正面表现价值的,也可以进行删减。必须让观众知晓的内容,省略、删减后可以用其他方式传达。
我们以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微型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为例,看看作家在推进叙事脉络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删减增强艺术效果的。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得抓住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16]
在这篇不到两百字的故事里,战争结束,战士回到家乡,准备寻找昔日情妇的他在夜晚的街边碰到了搭讪的女人,当看清对方时都惊呆了。到底惊呆什么?这个女人就是战士要找的情妇吗?他们从彼此身上发现了什么?联想到题目是“德军剩下来的东西”,这个结尾就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情节发展到最后,到底是怎样的结局?故事并没有点明,叙事线上是不完整的。但从艺术效果上讲,恰恰是最后对结尾部分的删减处理,才使得这个故事有了阅读的魅力。
有关实用影视写作的文章
教学目标专业能力:能通过了解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能厘清设计构成的发展脉络,并找出其中的艺术规律;能创造性地归纳出设计构成的艺术语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设计构成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设计构成的发展脉络和代表艺术形式。......
2023-09-27
第34章 淘气的市场先生深夜,你翻来覆去地换着频道,看到一种神奇新产品的广告。尽管市场先生很固执,你却不必担心是否得罪了他。按格雷厄姆的说法,市场先生其实并不知道股票值多少钱。有时,市场先生会建议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购买股票。牛市的时候,市场先生每天都给出天价,就好像股票永远也不会跌似的。图34—1是历年来标准普尔指数股票的市盈率。......
2024-10-20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重点研究开发了两大类型的叙事班会,并在每一类型内,摸索出了不同的设计方式方法。有些故事或事件本身无法进行价值判断,揭示的问题具有“两难”性,容易产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选择困境,这样的故事我们称为“道德两难故事”,它是我们开发叙事班会的一种重要素材。这种由多个故事共同参与的班会课,其设计方法与思路各有不同,但也有基本的思路可循。......
2023-10-25
但是,我们的存在充满了叙事,我们不太可能依靠叙事小说来习得如何塑造关于我们的世界的故事。事实上,我们有理由认为情况恰恰相反,我们对讲故事的熟悉和技巧正是我们对叙事小说产生兴趣的基础。它们以叙事小说为主题,叙事小说可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记录,并以散文、诗歌或戏剧的形式呈现。与赫纳迪的观点相反,我敢打赌石器时代的人对把事实与虚构或猜测区分开有着强烈的兴趣。......
2023-10-14
很多人在设计班会课时也会用到故事,比如班会课开始时利用一个故事导入、课堂中间利用一个故事来增加情趣、班会课结束时利用一个故事来点睛提升等等,这种把故事作为课堂设计调味品的班会课不是我们所讲的叙事班会。从字面上看,叙事就是讲故事,但这里的“讲”并不局限于讲述,更不是单纯的口头讲述。......
2023-10-25
《史记》吸取了先秦史传文学及诸子散文的艺术精华。在语言方面,《史记》和《汉书》呈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史记》语言通俗晓畅、不避繁复、多散句,《汉书》语言整齐典雅、文笔凝练、多骈偶。[1]通过分析《史记》和《汉书》的叙事语言,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作者个性的不同,也可以从中看出汉代文学由散而骈的发展轨迹。......
2023-08-20
大体上看,史著中的叙事空间分为地理空间和叙事场景两种,地理空间即叙事者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物产等的描述;叙事场景则是指叙事中人物活动的环境及其转换。......
2023-08-20
《史记》虽然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但并没有拘泥于纪传各体的界限,而是高屋建瓴,从历史全局着眼,将个人命运放在与之相关的大事件中,侧重历史事件的完整,《汉书》则严格遵循纪传体体例,本着为个人立传的原则,将一个人的事迹完整地放在本传中。再如景帝斩晁错事,《史记》将之放在《吴王刘濞列传》中详写,《袁盎晁错列传》中仅简单叙述,《汉书》则将此事放在《袁盎晁错传》中详写,在刘濞传中略写。......
2023-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