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层建筑施工:升板施工要点与标准

高层建筑施工:升板施工要点与标准

【摘要】:每当顶层板提升一个层高后,需及时施工上层柱,并利用柱子浇筑后的养护期,提升下面各层楼板。调整各点的提升高度,使板保持水平,并将各观察提升点上升高度的标尺定为零点,同时检查各提升设备的工作情况。提升时,板在相邻柱间的提升差异不应超过10mm,搁置差异不应超过5mm。板在提升过程中,升板结构不允许作为其他设施的支承点或缆索的支点。

升板施工阶段主要包括现浇柱的施工、提升单元的划分和提升程序的确定、板的提升、板的就位、板的最后固定等。

1.现浇柱的施工

现浇柱可分为劲性配筋柱和柔性配筋柱两种。

(1)劲性配筋柱施工。劲性配筋柱施工有以下两种方法:

1)升滑法。升滑法是将升板和滑模两种工艺相结合。柱模板组装示意如图6-8所示,即在施工期间用劲性钢骨架代替钢筋混凝土柱作承重导架,在顶层板下组装柱子的滑模设备,以顶层板作为滑模的操作平台,在提升顶层板过程中浇筑柱子的混凝土。当顶层板提升到一定高度并停放后,就提升下面各层楼板。如此反复,逐步将各层板提升到各自的设计标高,同时,也完成了柱子的混凝土浇筑工作,最后浇筑柱帽,形成固定节点。

2)升提法。升提法是在升滑法的基础上吸取大模板施工的优点,发展形成的方法。施工时,在顶层板下组装柱子的提模模板(图6-9)。用升提法时每提升一次顶层板,重新组装一次模板,浇筑一次柱子混凝土。

图6-8 升滑法施工时柱模板组装示意

1—劲性钢骨架;2—抽拔模板;3—预埋的螺帽钢板;4—顶层板;5—垫木;6—螺栓;7—提升架;8—支撑;9—压板;10—已浇筑的柱子

图6-9 升提法施工时柱模板组装示意

(2)柔性配筋柱施工。柔性配筋柱施工有以下两种方法:

1)滑模法。柔性配筋柱滑模法施工时,在顶层板上组装浇筑柱子的滑模系统(图6-10),先用滑模法浇筑一段柱子混凝土。当所浇柱子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5MPa时,再将升板机固定到柱子的停歇孔上,进行板的提升,依次交替,循序施工。

2)升模法。柔性配筋柱升模方法施工时,需在顶层板上搭设操作平台、安装柱模和井架(图6-11)。操作平台、柱模和井架都随顶层板的逐层提升而上升。每当顶层板提升一个层高后,需及时施工上层柱,并利用柱子浇筑后的养护期,提升下面各层楼板。只有当所浇筑柱子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5MPa时,其才可作为支承,用来悬挂提升设备,继续板的提升,依次交替,循序施工。

图6-10 柔性配筋柱滑模法施工浇筑柱子示意

1—滑模模板;2—柔性配筋柱(柱内钢筋骨架);3—已浇筑的柱子;4—预留孔

图6-11 柔性配筋柱升模法施工浇筑柱子示意

1—叠浇板;2—顶层板;3—柱模板;4—操作平台

2.划分提升单元和确定提升程序

升板工程施工中,一次提升的板面过大,提升差异不易消除,板面也易出现裂缝,同时还要考虑提升设备的数量、电力供应情况和经济效益。因此,要根据结构的平面布置和提升设备的数量,将板划分为若干块,每一板块为一提升单元。划分提升单元时,要使每个板块两个方向的尺寸大致相等,不宜划成狭长形;要避免出现阴角,因为提升阴角处易出现裂缝。为便于控制提升差异,提升单元以不超过24根柱子为宜。各单元间留设的后浇板带位置必须在跨中。

升板前必须编制提升程序图。

对于两吊点提升的板,在提升下层板时因吊杆接头无法通过已升起的上层板的提升孔,所以除考虑吊杆的总长度外,还必须根据各层提升顺序,正确排列组合各种长度吊杆,以防提升下层板时吊杆接头被上层板顶起。

采用四吊点升板时,板上提升孔在柱的四周,而在柱的两侧板上通过吊杆的孔洞可留大些,允许吊杆接头通过,因此,只要考虑在提升不同标高楼板时的吊杆总长度就可以了。

现以电动穿心式提升机为例,设螺杆长度为3.2m,一次可提升高度为1.8m,吊杆长度取3.6m、2.3m、0.5m三种,某三层楼的升板提升程序及吊杆排列示意如图6-12所示。

提升程序说明如下:

(1)设备自升到第二停歇孔;

(2)屋面板升到第一停歇孔;

(3)设备自升到第四停歇孔;

(4)屋面板升到第二停歇孔;

(5)设备自升到第五停歇孔,接3600mm吊杆;

(6)三层楼板升到第一停歇孔;

(7)屋面板升到第四停歇孔;

(8)设备自升到三层就位孔;

(9)三层楼板提升到第二停歇孔;

(10)屋面板提升到第五停歇孔;

(11)设备自升到第七停歇孔,再接3600mm吊杆……

图6-12 某三层楼的升板提升程序和吊杆排列示意

1—提升机;2—螺杆;3—500mm吊杆;4—待提升楼板;5—3600mm吊杆;6—2300mm吊杆;7—已固定的二层楼板;8—已固定的三层楼板;9—已固定的屋面板

3.板的提升

板正式提升前应根据实际情况,按角、边、中柱的次序或由边向里逐排进行脱模。每次脱模提升高度不宜大于5mm,使板顺利脱开。

板脱模后,启动全部提升设备,提升到30mm左右停止。调整各点的提升高度,使板保持水平,并将各观察提升点上升高度的标尺定为零点,同时检查各提升设备的工作情况。

提升时,板在相邻柱间的提升差异不应超过10mm,搁置差异不应超过5mm。承重销必须放平,两端外伸长度一致。在提升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提升设备的运转情况、磨损程度以及吊杆套筒的可靠性。观察竖向偏移情况。板搁置停歇的平面位移不应超过30mm。板不宜在中途悬挂停歇,遇特殊情况不能在规定的位置搁置停歇时,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固定。

在提升时,若需利用升板提运材料、设备,应经过验算,并在允许范围内堆放。

板在提升过程中,升板结构不允许作为其他设施的支承点或缆索的支点。

4.板的就位

升板到位后,用承重销临时搁置,再作板柱节点固定。板的就位差异:一般提升不应超过5mm,平面位移不应超过25mm。板就位时,板底与承重销(或剪力块)间应平整严密。

5.板的最后固定

对提升到设计标高的板,要进行最后固定。板在永久性固定前,应尽量消除搁置差异,以消除永久性的变形应力

板的固定方法一般可采用后浇柱帽节点和无柱帽节点两类。其中,后浇柱帽节点能提高板柱连接的整体性,减少板的计算跨度,降低节点耗钢量,是目前升板结构中常用的节点形式。无柱帽节点可分为剪力块节点、承重销节点、齿槽式节点、预应力节点及暗销节点等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