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下水的基本特性及流砂的防治措施

地下水的基本特性及流砂的防治措施

【摘要】:在一定的动水压力作用下,细颗粒、颗粒均匀、松散而饱和的砂性土容易产生流砂现象。降低地下水水位、消除动力压力,是防止产生流砂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水点运动的轨迹称为“流线”。流网有一个特性,即流线与等压流线正交。

高层建筑一般都有地下室,基础埋置较深,面积较大,因此,基坑开挖和基础施工经常会遇到地表和地下水大量侵入的情况,造成地基浸泡,使地基承载力降低;或出现管涌、流砂、坑底隆起、坑外地层过度变形等现象,导致破坏边坡稳定,影响邻近建(构)筑物使用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进行降低地下水水位的计算和保证土方工程施工顺利进行,需要对地下水流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

1.动水压力和流砂

地下水分为潜水和层间水两种。潜水是指从地表算起,第一层不透水层以上的含水层中所含的水,这种水无压力,属于重力水;层间水是指夹于两个不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所含的水。如果水未充满此含水层,且没有压力,称为无压层间水;如果水充满此含水层,水则带有压力,称为承压层间水(图1-1)。

从水的流动方向取一柱状土体A1A2作为脱离体(图1-2),其横截面面积为F,Z1、Z2为A1、A2在基准面以上的高程

图1-1 地下水

1—潜水;2—无压层间水;3—承压层间水;4—不透水层

图1-2 动水压力

由于h1>h2,存在压力差,水从A1流向A2。作用于脱离体A1A2上的力有:

γw·h1·F——A1处的总水压力,其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

γw·h2·F——A2处的总水压力,其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

n·γw·L·F·cosα——水柱质量在水流方向的分力(n为土的孔隙率),α为脱离体与基准面之间的夹角;

(1-n)·γw·L·F·cosα——土骨架重力在水流方向的分力;

L·F·T——土骨架对水流的阻力(T为单位阻力)。

由静力平衡条件得

式中,水头差与渗透路程式长度之比,称为水力坡度,以I表示。因而上式可写成

设水在土中渗流时,对单位土体的压力为GD,由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但方向相反的原理可知:

称GD为动水压力,其单位为kN/m3。动水压力GD与水力坡度成正比,即水位差(H1-H2)越大,GD也越大;而渗透路线L越长,则GD越小。动水压力的作用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当水流在水位差作用下对土颗粒产生向上的压力时,动水压力不但使土颗粒受到水的浮力,而且使土颗粒受到向上的压力,当动水压力等于或大于土的浸水重度,即GD时,则土颗粒失去自重,处于悬浮状态,土的抗剪强度等于零,此时土颗粒能随着渗流的水一起流动,这种现象称为“流砂”。

在一定的动水压力作用下,细颗粒、颗粒均匀、松散而饱和的砂性土容易产生流砂现象。降低地下水水位、消除动力压力,是防止产生流砂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

2.渗透系数

渗透系数是计算水井涌水量的重要参数之一。水在土中的流动称为渗流。水点运动的轨迹称为“流线”。水在流动时如果流线互不相交,则这种流动称为“层流”;如果水在流动时流线相交,水中发生局部旋涡,则这种流动就称为“紊流”。水在土中运动的速度一般不大,因此,其流动属于层流。从达西定律(v=KI)可以看出渗透系数的物理意义:水力坡度I等于1时的渗透速度即渗透系数K。渗透系数具有速度的单位,常用m/d、m/s等表示。

土的渗透性取决于土的形成条件、颗粒级配、胶体颗粒含量和土的结构等因素。一般常用稳定流的裘布依公式计算渗透系数。土的渗透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不同,故有Kh和Kz分。

渗透系数K的取值是否正确,将影响井点系统涌水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好用扬水试验确定。

3.等压流线与流网

水在土中渗流,地下水水头值相等的点连成的面,称为“等水头面”,它在平面上或剖面上表现为“等水头线”,等水头线即等压流线。由等压流线和流线所组成的网称为“流网”。流网有一个特性,即流线与等压流线正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