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通信行业创业指导教程:产业环境与创业精神的影响

通信行业创业指导教程:产业环境与创业精神的影响

【摘要】:不同的产业环境会对创业精神产生影响。而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由于企业间优胜劣汰、竞争激烈,更有可能形成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由很多精神特质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创业精神与一个人学历的高低无关:不论是中学生、本科生还是博士生,只要其拥有创业精神,这种精神就不会因为学历的差距而有任何不同。

1.创业精神的概念

创业精神这个概念出现于18世纪,多年来,其含义在不断变化着。综合已有的创业精神的定义,我们这样界定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结,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创新、勇担风险、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心理学层面、行为学层面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哲学层面看,创业精神是人们对创业行为在思想观念上的理性认识;从心理学层面看,创业精神是人们在创业过程中体现的创业意志和创业个性的心理基础;从行为学层面看,创业精神是人们在创业时所表现出的创业品质和创业素质的行为模式。

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它集冒险精神、风险意识、效益观念和科学精神于一体,体现了创业者具有开创性的观念、思想和个性,以及积极进取、不惧失败和敢于承担等优秀品质。创业精神不但是一种抽象的品质,而且是推动创业者创业实践的重要力量。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创业精神能让创业者发现别人注意不到的趋势和变化,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市场前景;第二,创业精神能让创业者在新事物、新环境、新技术、新需求、新动向面前具有较强的吸纳力和转化力;第三,创业精神能让创业者不断地寻找机遇,不断地追求创新,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经营方式。

2.创业精神的来源

创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受相应文化环境、产业环境、生存环境等的影响。

(1)文化环境。创业本身是一种学习。创业者离不开现实文化环境。作为学习者,其所生活区域的文化就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一个商业文化氛围浓厚的地方,潜在的创业行动者容易培养创业精神。以温州为例,温州十分发达的商业文化传统,孕育了当今温州商人的创业精神。

(2)产业环境。不同的产业环境会对创业精神产生影响。对于垄断行业而言,企业缺少竞争,就容易抑制创业精神的产生。而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由于企业间优胜劣汰、竞争激烈,更有可能形成创业精神。

(3)生存环境。常言道,“穷则思变”。从生存环境来看,资源贫瘠、条件恶劣的区域往往能激发人的斗志。从创业视角分析,在资源贫瘠的地方,人们为了改善生存状况而寻求发展机会,整合外界资源,进而催生创业念头、激发创业精神。

3.创业精神的特征

经济学家熊彼特专门研究了创业者创新和追求进步的积极性所导致的动荡和变化,将创业精神看作一种具有创造性和破坏性的力量。因为创业者创造的“新组合”使旧产业遭到淘汰,原有的经营方式被全新的、更好的方式破坏。而管理学家德鲁克则将这一理念更推进了一步,他将创业者称作是主动寻求变化、对变化做出反应并将变化视为机会的人。

综观各个学派、各方人士对创业精神的理解,通过对古今中外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和人格特征的深入分析,我们将创业精神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创业精神,是由很多精神特质综合作用而产生的。比如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专一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等,都是创业精神的重要特质。

(2)整体性。创业精神,是由哲学层面的创业观念、心理学层面的创业意志和行为学层面的创业品质构成的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层面,都无法构成创业精神。

(3)先进性。创业精神,体现在立志开创前无古人的事业,所以它必然具有超越历史的先进性,想前人之未曾想,做前人之未曾做。

(4)时代性。不同时代的人,面对着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创业精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营养自然有所不同,创业精神的内容也就各不相同。

(5)地域性。创业精神还明显地带有地域特色,例如,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其创业精神明显带有“敢为天下先”“务实求真”“开放兼容”和“独立自主”等特性。

4.创业精神的相关因素

(1)创业精神与学历高低无关。创业精神与一个人学历的高低无关:不论是中学生、本科生还是博士生,只要其拥有创业精神,这种精神就不会因为学历的差距而有任何不同。

(2)创业精神与企业大小无关。需要说明的是,创业精神与企业大小也没有关系:不论是大型企业的老板还是便利店的老板,在开办企业时,所需要拥有的创业精神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所创企业的大小不同,使创业精神的本质有丝毫的区别。

5.创业精神的作用

创业精神能激起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是一种心理上的内在动力机制。创业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它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行为和态度,并影响行为和态度的方向及强度。

创业精神能够渗透到三个广阔的领域并产生作用:个人成就的取得(个人如何成功地创建自己的企业)、大企业的成长(大公司如何使其整个组织都重新焕发创业精神,以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并创造高成长)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帮助人民变得富强)。创业精神的力量能够帮助个人、企业,乃至整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21世纪的竞争时走向成功和繁荣。当前,世界产业结构正经历着彻底转变,创业精神定会在我国发挥更大的作用,它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6.创业精神的培育

(1)培育创业人格。个性特征对个体创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独立性”“敢为性”“坚持性”等特征。所以,人格的教育对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培养来说是相辅相成的。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教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强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内在精神,提高承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创业案例剖析创业者的人格特征、进行心理训练等,让学生了解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与优秀人格特征的途径。

(2)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业精神的核心,高校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针对性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老师。通过开设创新创造类课程、举办主题知识技能竞赛,让学生感受、理解创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3)宣扬创业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成才的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来说,它具有陶冶、激励和导向功能。高校应将创业精神有机地融入学科活动、科技活动等活动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可经常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或成功的校友学校做报告,增强大学生对于创业的信心,利用他们的激情感染学生,成为鼓励学生创业的榜样。

(4)强化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创业模拟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比如在校内外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与外部企业联合开展学生的实习见习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形成正确的创业认知,孕育创业精神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