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知识点分布解析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知识点分布解析

【摘要】:首先我们从表4-1中看一下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的知识点分布情况。表4-1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知识点分布了解了每年的考题大概的题型及分值分布,有利于安排复习计划,分配复习时间及方便逐个击破知识点。

首先我们从表4-1中看一下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的知识点分布情况。

表4-1 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科目知识点分布

978-7-111-43649-2-Chapter04-7.jpg

了解了每年的考题大概的题型及分值分布,有利于安排复习计划,分配复习时间及方便逐个击破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几类考生都是如何复习数学的。

1.弃车保帅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其实考研也如同行军打仗,谋定而后动。150分的数学在500的总分中占多大的分量,每个人对数学考分的要求不尽相同,“过线即可”、“平均分以上”或者“高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安排,之后的复习只有严格地按照最初的计划来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才能够将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高效率地投入到所有科目的复习中去。

考研考的是一个综合的成绩,不是单科的争夺,即使在数学上少拿10分,但能够在英语或者专业课上多拿11分,那么也请大胆地将时间放到英语或者专业课上,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数学务必要过单科控制线。

在考试复习之初,一定要将自己的计划分数、预计每天分配的时间及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尽可能地量化出来,不要用那些所谓的“差不多”、“大概”等模糊性的标准来对自己进行要求,请严格使用“多少题”,“多少页”这种很直观的数字来对自己的计划进行安排。

复习最好的参考标准是考试大纲,务必认真地翻阅一遍去年的考试大纲,虽然是去年的“旧版”,但是考研大纲往往是3~5年才会有大的变动,所以去年的考试大纲无疑还是最重要的一份资料,等新的大纲出来之后再比对相应变动、删改的地方,进行复习计划的调整。“了解,会用,理解,掌握”的要求已经大致透露出了知识点考察的方向以及复习的详略点,自己所要注意的无非就是根据预先的计划(预定的分数)来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战略性的放弃。

“了解”是指对某一概念或知识内容,知道是什么层次含意就可以了,不要求知道为什么;“理解”是指某一概念不但要求知道是什么,能准确知道知识内容,分清容易混淆的知识;“掌握”的层次是指要求学生知道某概念是什么和为什么,掌握真正的含义,对部分知识具体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方向;“运用”要求层次要高一些,不但要求掌握新知识,熟练进行基本运算能力,还要求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技巧,熟练运用好重要知识,灵活运用,体现知识内容的综合能力。

但是这些都是概念,具体要求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得看各个考生对自己的要求。可以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将“了解”按照“会用”的难度来要求自己,将“会用”上升到“理解”的层次,将“理解”上升到“掌握”的要求。复习起来可能会有点难度,但是相信高标准要求自己,得到的结果会是好的。

第二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可以直接以辅导书为主进行复习,但是第一次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还是要先将课本复习一遍,但是不要求细读,因为教材仅仅是对一些定理的证明,这属于刚才我们提到的“掌握”的层次,所以课本应该为在对数学的考研内容不了解的情况下使用的辅助资料。对于初次考研的同学来说,建议先快速地通读一遍教材,将例题、习题演算一遍,尤其是书中的例题。

考研,说白了,其实就是考你的学习习惯。

一份再优秀的计划,如果不去扎扎实实地执行,那么跟一张废纸没有什么区别。可能有些人会建议劳逸结合,等学得进去的时候再认认真真地学,对于这个建议,请等你将考研这根弦绷紧了之后再实行。在最初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去翻书,去做题,去背定义,当你将复习当做一种习惯的时候,劳逸结合才有意义。

复习的书不用太多,只需记住:无论是做什么题,一定要养成从始到终的习惯和思路,每一步的计算,分类讨论到最后的验算,每一环都不可或缺,别觉得麻烦,利用考研这段时间养成这种习惯有可能让你受益终生。

平时做练习题的时候,就要按照次序,条理清晰地打草稿,习惯是不断地练习出来的,可以将平时使用过的草稿纸收集起来,用草稿纸的厚度来见证自己一路的辛苦,在更快的突破瓶颈期,这些草稿纸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于解题思路,只能说是“功到自然成”。不用一开始就费心地去钻研思维定势,扎扎实实地多练习解答几道题,解完之后自己要思考一下题目所要考察的知识点,相应知识点的应用条件及陷阱所在等,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翻阅教材。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另行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方便后期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及快速复习。

之前几轮方略的基础复习大致照着上面的方向应该没什么大的问题,只不过是具体小的方面得根据各自的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之后要谈到的就是后期的模拟题阶段了。

多多益善,请尽可能地安排自己多做模拟题,考研有时候显得比高考还要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之前我们有大量的模拟考,所以一般状态几乎就定下来了,但是在考研方面,大家在模拟考试这方面是一个极大的软肋,这是考研实战跟平时预测分数会有很大波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一定要严格地按照考试标准,3个小时自测,使用A4草稿纸来进行作答,严格地按照考试标准从开始算到最后,当做考研实战作答。

至于冲刺阶段的准备,无非就是对一些公式的背诵掌握,对一些知识点的再次记忆,及对平时总结的一些解题思路的归纳整理等。

无论前面进行过多少次的模拟,其氛围都无法与最终的那一场考试相提并论。进场、落座、拆封、作答、合封、出场等,很多感觉无法用文字形容,只有亲自去体会了才会明白。考前一定要有充足的睡眠,尽量不要受到前面考试的影响。具体的一些答题技巧在平时做题的时候都有相应的接触,无非就是排除法、代入法等,想要提醒的就是千万要注意使用条件。

2.脚踏实地型

考研数学的复习过程中,基础阶段的复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对考研最终的胜利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在基础复习阶段应该如何进行复习呢?个人认为需要注重教材和习题的结合,既要读书也要思考。

大家都知道,复习必然要读书,但很多同学在看书时容易看了后边的忘了前边的,所以每次打开课本还是要从第一页开始往下看,虽然这种情况不只在数学的复习中出现,但是数学的知识点要是从头看起的话,会比其他科目更费劲、更花时间。所以要一边看书一边巩固知识点,加强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要结合大纲来读书。

凡是大纲中提及的内容,都可能是考点,常常会听到有人在考试后懊悔,曾经自己认为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在看到大纲的时候就自动把这些知识点忽略了,结果在考研试题中出现了。所以,针对大纲中提到的考点,要做到重点、全面、有针对性的复习。

知识点繁多,所以不仅要在主要的内容和方法上下工夫,更要注重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己平时多积累,多思考各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如果看起来每个知识点都差不多,那么说明你根本就没有进入复习的状态。一定要在平日的读书过程中学会将书中的内容融会贯通。

数学考的就是一种思考过程,光做练习题,但不思考,最后会发现自己无论做了多少习题,该不会的还是不会。有的同学平时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急于看答案,但是过段时间又会忘记。明明自己在辅导书上总结得好好的,属于哪个知识点,该如何切入答题等,但是遇到类似的题,发现自己还是跟没见过这道题一样,这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思考,仅仅动了笔头却没有用心。所以平时碰到难题时首先应该自己琢磨,不会的地方可以询问老师或与大家讨论,然后再比对标准答案,看看自己的思考方向有没有出现偏差。

那么光思考,是不是就不需要动笔了,只要心里想就行了呢?这是过于极端了。如果通过多动笔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的效果将是翻倍的。数学不同于普通文科,不能只靠背和理解,必须要靠多动笔来保持做题的感觉,同时也可以练习书写解答的感觉、打草稿的感觉。也只有多动笔才能见识到更多的题型,并且获得更强的思考能力。

总之,将知识点,即理论与实践(多练习)联系起来,不光记住死板的公式定理,并且能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大家的考研数学成绩一定会拔高。

3.逐个击破型

(1)高等数学

高数这门课在数学一和数学三中的比重占56%,在数学二中比重高达78%,因此高数在考研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近几年考研真题来看,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多,所占分值也越来越大。因此抓住基础,就等于抓住了重点。如果能把知识点都系统地归类到知识框架中,就可以对这门课进行有条不紊的复习了。

高等数学部分的主体是由函数、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微分方程和级数五大模块构成的,从表4-1中可以看出,高等数学的考查重点和难点更多地集中在“函数、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如果这两块的内容学不好,对于后面三块内容的学习也会成为极大的绊脚石。所以个人认为应该在基础复习阶段将这部分的基础打牢。

在基础复习的时候,先要通读教材。很有可能你失分的重要原因就是对基本概念、定理理解不准确,对数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掌握不好,给解题带来思维上的困难。

对于考数学一和教学二的考生,建议使用同济版《高等数学》,考数学三的同学可以使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树嫄的《微积分》(第三版)。通读教材的时候,要适当地做一下课后的练习。由于书本上的课后习题都是只有结果,没有演算过程,所以一定要在学校图书馆或者在网上找到详细的演算过程,因为做数学题最忌模棱两可。有可能最后写出来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是演算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准确无误地解题,一定要看演算过程。

当教材里的习题已经不算什么难题之后,要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尤其是解综合性试题和应用题能力,可以使用辅导班或者名师们编写的考研辅导讲义,结合课本内容,逐一突破每个知识点,然后通过习题去巩固检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考试是以题目是否做对为给分依据的,建议大家从第一次动笔做数学题起就开始养成将每道题做到底的习惯。

我记得当年考研的时候,打开购买的辅导书的前言里,李永乐老师就说了,数学考研切忌“眼高手低”,做题如果不动笔,就光用眼睛看看,感觉自己会做了就把这道题跳过,其实到最后,自己还是不会做,只是自以为会而已。

个人的经验是,即使是亲自动手做的习题,做上三遍,也不见得是真的会了。题海无边,为什么做了那多道题之后还是稀里糊涂,合上书本做题,依然是不会?原因就在于做题的时候没有认真总结方法、规律和技巧。如果在解题的时候遇到问题没有及时总结归纳,就无法熟练掌握各类重要题型解题的要领和切入点。你要注意搞清与正在做的这道题相关的知识点的纵向、横向联系,使一道题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形成一个知识网。你必须能看得出这道题和之前做的题区别在哪里,能够联想到似曾相识的题目和现在在做的题目之间有什么联系。当你在对课本里的知识进行重组或排列时,这些知识就真正转化为你的力量了。

其实,每年的高等数学考试内容和往年试题相比,都会有一定的重复,从表4-1中,我们也能看得出来,重要的考点就那么几个,不光数一要考,数二、数三也都要考。虽然不能只针对这几个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但是应该由此联想到,多对考研真题中出现的试题的类型、特点及思路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并有计划地针对这个知识点及出题方式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是大有益处的。

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及综合性的习题,这些题是在考查我们的解题思路及综合运用知识的技巧。对综合能力的考查现在不仅是出现在解答题中,有时候客观题也开始考查我们的综合能力。每年试题中,每道题往往都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知识点整合,再通过一两次的变形而来的。所以如果我们的综合题解题能力有所提高了,数学考试就不算是难事。

与辅导书相结合的依旧是做题,这时候选择的题目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当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要做上记号,及时解决,问同学、问老师或者到网上、论坛里寻求帮助。

考研高数中蕴含着三大运算:求极限、求导数和求不定积分,它们是贯穿于整个高等数学的灵魂,因此建议大家在寒假集中强化训练这三种运算,尤其是不定积分和求极限,它们的难度比较大。对这三种运算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了你的考研高数部分的得分。

(2)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的教材推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居余马的《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其实是一门较为简单的学科。可是很多考生却觉得线性代数不好学,每次做题好像都会,但做出来却是一塌糊涂。我也是在考完之后才发觉,线性代数内容抽象、概念多、性质多、内容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如果能再考一次的话,我一定会节约很多在线性代数上花费的复习时间。

线性代数的知识点是零碎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线性代数的小概念,尤其是相似的概念要进行区分,例如有关矩阵的相似矩阵、合同矩阵、正定矩阵、正交矩阵和伴随矩阵等。线性代数还有很多符号及运算法则,如数的运算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消去律;但是矩阵的运算与之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矩阵的运算不满足交换律和消去律,但是满足结合律等。

线性代数的知识点是抽象的,尤其是向量部分。向量主要研究的就是多维向量,需要考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已经超出了我们基于生活基础的想象范围,所以如果想好好地理解向量这个概念,需要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好好理解,然后在理解基础之上,才能深刻体会它们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以及它们的作用,最终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

线性代数的知识是环环相扣的,但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对所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定理理解透彻,还要留意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多线性代数的题目是多个问题互相交错、互相渗透的,如果概念不清楚并且分不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将会搅乱原本正确的做题方法。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推荐用书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盛骤、谢式千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

在考研数学中,除数二外,数一和数三都考查概率统计的知识,在整张试卷中占22%的分值,和线性代数所占比重是一样的,所以考数一和数二的考生如果想数学拿高分,概率与数理统计是不可忽略的科目。这门学科看起来非常繁琐,但是实际上,考试的题目不会出得太难,都是基础的题目,很少有难题或者偏题。课本带给我们繁琐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定理及公式的推导非常复杂。推导公式是前人已经做出的努力,这一点我们可以坐享其成,只需要利用推导出来的公式解题就行。

想清楚这一点,再重新看课本,就会更容易掌握重点,而不是被各种推导所迷惑。

建议大家在看书的时候简单地将教材看一遍,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看,目的是能正确理解并且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还有方法。概率的重点考查对象在于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和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考查的重点则在于与抽样分布相关的统计量的分布及其数字特征。不必追求难题,这一科目要注重基础,因为这门课的考研题目多数是考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很少有只考一个知识点的题目,所以只有基础扎实了,面对综合题,才能迎刃而解。

4.做题型

纵观近几年的数学考卷,很少有偏题和怪题。考研其实着重考查的是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有人总结过,完全是对基础知识考查的题目大约占60分以上。换句话说,只要你掌握了基础,你的数学分数基本上就可以过国家线了。当然,如果希望不止考70分左右,就首先应该非常准确、全面、完整地理解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点,然后学会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你的口袋里没有装着对应一把锁的钥匙,你怎么可能打得开这把锁呢?同理,如果你的心里没有装着某个公式或定理,你将如何解开需要使用这个公式或者定理来解的题呢?如果你的心里没有装着大量的公式或定理,你怎么能遇到什么题目都能马上找到对应的公式进行解题呢?我们手上的公式,不是万能钥匙,一种公式对应一种形式的题目。

想将一座城堡所有的大门都打开,需要手中握有能解开这座城堡所有大门的一串钥匙。想要快速而正确地解题,必须保证自己的心里装着大量的公式与定理,并且知道他们都对应什么样的题型,遇到题目的时候,迅速判断,这道题应该使用什么公式、推论或者定理等。如果临考了,你还在靠翻阅书籍或者自己整理的公式表解题,肯定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

公式确实可以在临考的前几天背诵,但是那样只能是默写出来。如果你真的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公式,那么一定不需要背诵这些公式,因为它们必然早已烂熟于心,才可能运用自如。但凡是需要查阅的公式,一定是没有灵活掌握的,或者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举个例子,ab+ac+b+c=a(b+c)+(b+c)=(b+c)(a+1),这是我们高中学过的知识,看到最左边的算式,大家一定能够很快地推出右边的算式,这是因为我们对提取公因数的公式已经了然于胸。但是在我们刚开始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做题的时候是不是还会时不时去翻翻书本上的公式?那时候做这类题目,还会一不小心就做错,但是当这个公式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不用再翻阅课本时,这类题目也已是信手拈来。

数学题的公式都是这样的,不熟练的话不可能顺利做题。建议考生第一轮复习以读书为主,附带着做一些简单题目,做这些题目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概念、公式和推论。复习使用的教科书应是深广度恰当,叙述详略得当,通俗易懂的。

通常考生需要两种复习资料,一种是教科书,像同济大学主编的《高等数学》(第五版)和《线性代数》(第三版),以及浙江大学主编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另外一种是针对考研而编写的资料,可以选择一些辅导专家编写的书籍,这些考研专家所著书的难易程度和思维方式等是有区别的,考生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比如李永乐的书重视基础,内容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即使新的考纲还没下来,也是可以购买辅导书籍的,因为这几年的数学考试大纲变化不大,所以复习时找一本去年的考纲即可。考纲上要求“会”、“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应重点把握。

如果考生的数学基础很差,在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上有困难,不妨考虑报名参加数学基础班或强化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复习。因为这类考生要自学的话可能会有困难。当然,上辅导班之前,还是要将数学复习一遍的,尽可能地理解要求掌握的知识。否则在听课时会不明所以,听课效果会大打折扣。

另外,考生必须保证一定的做题量。看书是获得理论知识,要想考场上考出好成绩,必须经过大量的做题实践,只有经过大量的做题实践,才能熟练、自如地应用理论知识。自古以来,兵家之争,从来都是平时多做实际操练的军队获胜,纸上谈兵,看起来完美,一旦上了战场就会彻底落败。学习也是同理,尤其是数学的学习。其实做题是有很多好处的,单纯地看书,许多概念是无法彻底理解,并且掌握其精髓的,而且考生也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以及如何使用。

考试是考查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不是比谁背的概念或者公式多,如果空有一脑门子公式,却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即使答卷上写满了公式,也是得不到多少分的,只有灵活运用公式,才能得分。而灵活运用公式需要通过做题来练习。

数学的题目虽然千变万化,但基本结构却大体相同,题型也不会变化太大,题目的解答也有一定有规律可循,题目做得多了,自然而然就会迅速形成解题思路。

并且,题目做得多了,可以提高解题速率和正确率。选择题和填空题在数学考卷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这些题目的解答往往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稍不留神,一步做错就会全军覆没。

有人会认为,我上了考场,只要认真就行了,仔细做题就行了,但是如果平时不多练习,很可能会手生,很多考生都有会做某道题,但是考试结束才发现自己做错,然后捶胸顿足的情况。是自己粗心吗?其实不是,这么紧张的考试,能粗心的考生没有几个,造成这种看似“粗心”的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之前没有遇到过这种出错的情况。

如果平时都没有遇到过这种“粗心”的地方,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引起做题的失误,你的脑海里根本没有意识到要如何避免错误的出现,这种错误不是认真看题、仔细书写就可以避免的。不要妄想平时不多加练习,仅仅靠考试的时候,一点一点地答题,一个推导占一行,整洁地书写等方法,就不会出错。平时做题时应积累和改正这些错误,并培养谨慎、细心的做题习惯,考场上就不会轻易犯这些错误了。

很多人自认为,胸有成竹了,心里知道该怎么解题,就不动手了,脑子里想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想得越多,做得越少”,做题过程中主动、积极、有效思考得越多,动笔的机会就越少。积极主动的思考是必需的,但是不能因为自己已经积极主动地思考了,就可以省略了动笔这一步骤。

的确,数学的学习不能依赖题海战术,但是做题不动手,却是大忌。不动手做题,没法完全充分地调动大脑来进行思考,没有办法加深印象。很容易给自己造成一种“我什么都懂”的假象。曾经有考生说,自己坐在教室里,翻开数学习题书,心里想着,这一题,我会,这一题,我会,下一题,我也会,书这么翻过去了好多页,都会,一个字都没动。认为自己很棒,这一章节复习好了,但是闭卷自测的时候,却发现,怎么模拟题这么难啊,怎么算得都不对。真的是模拟题难吗?其实是平时复习的时候高估了自己。很多题目不是“想当然”就可以解开的,只有动笔,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一步会遇到哪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

有的辅导老师建议考生在数学复习后期“看题”,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千万不要歪曲了老师“看题”的意思。它并不是指简简单单地看题,不是被动地看参考书上的解题步骤,或者看自己以前所做题目的解题步骤。“看题”是对以前做过题目的重新思考,是对各种解题方法的总结,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再次见到以前做过的题目或者例题时,应该先在脑海中形成解题思路,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写出解题步骤,然后与以前的或示例的解题思路对比,比较优劣,取其精华。“看题”是在考生做了大量题目后,才能使用的方式,多用在考研冲刺阶段,在没有过多的时间可以进行练笔,而又有一些以前的题目需要进行重新的复习及巩固时所用的方法。

5.把握源头型

是全而泛地对书本复习呢?还是广而精地对书本知识复习呢?

考生通常会在这两个问题上纠结,无法找出答案。时而全而泛,时而广而精,由于学习标准不统一,在一个科目的学习里,采用了两种标准,会导致复习的不彻底,而且养成偷懒的习惯。当想偷懒的时候就选择当下看起来最容易实现的读书方式。

其实,全而泛,并不是指粗略地看一遍教材。这是因为可通过辅导班或者市面上的辅导书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且精读书本的时间可能不够,而且教材不适合自学,不能够让考生很好地理解知识点,何况考研数学的考题形式不是数学教科书能够—涵盖的。所以,其实“全而泛”和“广而精”是殊途同归的,最后的复习方式一定是要够广度,又要够深度,才能获得高分。

虽然每次考试的成绩,一定都是呈正态分布的,想要得高分很难,也只是少数人能拔尖,但是为什么不努力去成为那些少数人呢?数学总分150分,每进步1%,就比英语和政治多得0.5分,这也是与别人拉开距离的好办法。在考研过程中,只要是考数学的,拉开分数距离最大的非数学莫属。数学在考研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也有人说过,“得数学者得天下”,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反映出了数学在考研中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知道数学重要,因此在安排学习计划的时候给数学分配了很多的时间,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花了时间,却没有获得果实,或者说收获甚微。他们的课本也看了,习题也做了,各种辅导书也学了,到了考试时,题目就是做不出来,即使做出来错得也很多。所以得出结论,自己的数学不好,只能对所谓的数学奇才们羡慕加嫉妒。其实考研数学,注重的不是计算能力,而是逻辑分析能力及推导能力。你愿意承认自己的计算能力不如人,比不上计算器,但你愿意承认自己的逻辑能力及推导能力不如人吗?

不愿意?那么就归根溯源,到底怎样学习才能又快又好又稳地复习好考研数学。这个字就是“源”!

那些出考研试题的人出的题为什么那么经典,那么有水平?会难倒一届又一届的前赴后继的考生们呢?又为什么很多那些并不能很好地解答,甚至是很好地去理解名师们出的辅导书上的题的同学,最后数学居然能考130、140分甚至更高呢?

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很好地掌握了大部分考生没有掌握的东西—“源”。

为何每次考高分的考生在介绍复习经验时都一再强调数学要把握好基础,甚至是出题老师也是这么强调?基础就是“源”,就是出题的依据,所有题型的出现,都是源于这个“源”。“源”也是你心里的“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你到底有没有“底气”!掌握了数学中的“源”,你就会开始有“底气”了!

学习要从源头抓起。那么数学中的“源”应该怎样去掌握呢?要知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最后会导致更大的错误。也许大家会纳闷,自己的基础不差啊,数学期末考也是80分左右的,怎么考研数学就考不了高分呢?还有人会觉得,复习中我所有的课本基础一看就懂啊,还需要这么费劲地去学吗?我们又不是数学专业的。

是的,你不是学数学专业的,你可以不对数学下苦工夫,你可以不理数学,但是数学也不会理你。我高中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位化学老师,他上课是不用带教材的,每个公式,在第几页第几段第几行,甚至每句话到哪里是逗号哪里是句号,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如果大家复习数学时哪怕能达到这样的功力的千分之一,想必数学也能考得很好了。比如高数的中值定理,在上册还是下册?在第几章?怎么证明的?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定理的前一节或者后一节说的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果能对这些公式及定理透彻掌握,那么在做题的过程中,时时可以信手拈来。所以说基础知识是试题之“源”。把握好这个“源”,才可能得到高分。

6.重视教材型

2月到6月是“打基础”的阶段。数学基础犹如一栋楼房的“地基”,地基若是不牢靠,相信这栋楼房也是豆腐渣工程。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要想攻克“考研数学”,简直是天方夜谭。

纵观历年数学真题,没有一道题的解法不是运用教材上的定理、公式。这就说明无论题目是难还是易,最后破解它的还得是那些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又不是那么轻易能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何况题目灵活多变,如果不能熟练掌握那些知识点,怎么可能顺利解题?

换句话说,历年的数学真题解析答案及方法全部都能在教材上找到“原型”。所以这期间主要以教材为主,重视教材上的知识点。教材后面的习题还是有必要做一遍的。很多年的真题都是从教材后面的习题演变过来的,相信命题人这么做也是在提醒大家要重视教材。

既然要重视教材,那么教材上一些打星号的知识点要不要看?知识点都以考试大纲为准,大纲有的就需要看,反之就不需要看。在新大纲没出来之前,以前一年的旧大纲为参考,等新大纲出来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删补。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看完了教材,再看习题,依然是什么都不会,感觉题目一变,完全不知所措了。很多考生刚开始复习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就是因为教材没有吃透,所以无法以不变应万变。看“透”教材,不是简简单单看个三五遍,而是要一边看一边思考,配套做好课后习题,通过习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遇到不熟的知识点再回归教材,这样反复三五遍才会有明显的效果。我给大家一个标准,如果你可以把辅导书上的习题或者历年真题分析出来是考得哪部分内容,第几章的知识点,那就说明你把教材看“透”了。

7.辅导书为主型

我对李永乐老师的书很有印象。因为当我还在读高中的时候,表哥考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的时候,给我展示过他买的李永乐老师的书。后来听“江湖”上说有一个传闻,说李永乐老师的书做三遍就行了。虽然我没有照做,但还是有位考生因为错误使用辅导书,而导致考研落败。

这位考生只听了这一句话,但是却没有深究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这里插说一句,很多考研“江湖”上的传闻,都是要仔细想想的,并不是传闻为虚,而是很多人传着传着,就把事情的先决条件给忽略了。

这位考生看完一遍教材之后,就把精力全部用在了辅导书上,为了赶进度,每天都做很多题,疯狂地做题。但是因为基础不牢固,做题的时候觉得非常吃力。不会的题就看解答,看完解答觉得自己会了,又做一遍,还是不会,直到一道题做上三遍,才勉勉强强有了些印象。

但是这样的状况一上考场就是一盘散沙,因为脑海中没有知识体系,一片混乱,看到所有的题,都是“我见过,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的想法。稀里糊涂地考完之后,觉得自己其实会,只是没想起来怎么做,不服气,于是再战“江湖”。

我支持再战“江湖”,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但是需要提醒一点的是,辅导书不是这么使用的。名师们编写的辅导书不是作为题库来折磨自己的。辅导书里都会有很明确的知识体系,这一点比教材要好,因为教材还需要自己去整理。

应该根据辅导书,理清自己的复习思路,做好计划,并严格按照复习计划进行学习。一切以自己的需求为主导,而不是辅导书是怎么编写的,就去怎么强迫自己照背照学。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跳出辅导书给你带来的条条框框,才能够灵活自如地复习。因为辅导书的编者是按照大多数人的习惯或者是知识出现的脉络体系编排的,这种编排方式不一定适合你。你应该是在辅导书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式。

还有很多人,因为当今互联网的开放,到了网上,看到各种“新鲜”的复习资料,使劲下载,各处搜罗,只要看到别人说一个“好”字,就下载下来,打印出来。今天看看这种资料,明天买那本书来瞧瞧,把简单的考研复习复杂化,增加了自己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甚至让自己的思路混乱,干扰了自己原来计划得很好的复习策略。

数学的辅导书,有一本就足够了,要一心一意。习题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但是也不能过多,那么多的习题,采取题海战术之后,能记住的又有多少道呢?不如着眼于某几本好的习题集,反复练习。比如一本习题集有100道题,你将这些题钻研三遍,效果不见得比你做300道题差,而且还节约时间。

关于辅导班,这是每个考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却不能一概而论。之所以现在辅导班林林总总,就是因为很多考生需要报辅导班。很多考生对数学的复习一点头绪都没有,以前考数学的时候,也不见得及格,这类考生最好去报一个辅导班,相当于重新上一次数学课。好的辅导班老师不光会把知识点讲透,包括知识点是否常考,怎么考,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需要做什么题目来巩固这个知识点,以减少复习的盲目性,还会因为上课的时间紧迫,强制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上课的内容中。单是为了记笔记,都不会让你在上课的时候分心,这样很适合久违校园生活的考生。

但是关于辅导班,也有负面的声音,有人认为辅导班上课太紧张,有的时候如水过鸭背,左耳朵听进去了,右耳朵出,记了几个小时的笔记下来,什么都忘记了。其实这样的情况,我也遇到过。头几次听课的时候,兴高采烈的,真的能很专心地听课,并且记住老师所说。但是之后的听课却开始走神,只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但是这个问题是自身的原因,由于自身的专注力不够,并且老师很有可能已经讲到了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章节,那就走神走得更厉害。想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是要加强自己的专注力,二就是,虽然辅导班老师会教你,但是你也要在报班之前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有的考生上辅导班是为了“氛围”和为了“买个心安”,或者为了得到一些“内部消息”或者“押题”,我觉得这完全不可取。如果考生基础扎实,复习思路清晰,完全可以不用上辅导班,只管安心复习,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