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会感恩,擦亮心灵,铭记付出

学会感恩,擦亮心灵,铭记付出

【摘要】:“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尊重的基础,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1.做人要有德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

“德”字的左边是“彳”(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也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图2-6)。

图2-6 “德”的由来

2.做人要懂得感恩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感恩”是一种认同;“感恩”是一种回报;“感恩”是一种钦佩;“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尊重的基础,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让孩子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案例一】 我救人只为了一句谢谢!

在山区一条盘山公路上,因下雨路面塌陷,一个极疲惫的中巴车司机没有看清危险标志,等车飞速开过来,想急刹车时已经迟了,车的整个右前轮开始往下陷,而下面是深达几百米的沟壑。

正在旁边抢修道路的一名护路工冲了过去,用手中的钢钎死死撬住了车轮,车上20多名乘客才得以逃生,他却因虚脱昏倒,一条腿也被压碎了,不得不截肢。不久,电视台记者前来采访他,让他面对观众说说自己最想说的话。他想了想说:“说起来最让俺遗憾的是,现在都说俺救了20多人的命,可这20多人长啥样,叫啥名,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俺都不知道。俺不稀罕当什么救命恩人,俺只想知道俺救的人是谁,能得到他们几句‘谢谢’,这就够了。可直到今天,一个人也没来过……”

一番话留给人们无尽的冰凉与心酸。这位护路工以失去一条腿的代价换来了二十多条鲜活的生命,所需要的“报答”仅仅是一声“谢谢”,然而还是让他失望了,难道这二十多人的生命比这两个汉字还要轻吗?一声“谢谢”有多难,张口就可以说出。有人做过统计,每个人平均每天要说的字词达数千个甚至上万个,可为什么不能多说一声“谢谢”呢?

“谢谢”是人生天平上的一块砝码,它能准确地测出你道德的高低,文明的大小,生命的轻重。因为不懂得“谢谢”的人,就不懂得人生,就不懂得生活,就不懂得爱,就不懂得做人。文明程度越高的地方,“谢谢”出现的频率就越高。反之,听不到“谢谢”的社会,是一个冰冷的社会。

3.做人要讲诚信

孔子曰:人无信而不立。诚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现实生活舆论沟通交流中,是一个必不可少,不得不说的话题,在为人处世的这方面,都拥有着特殊重要的价值意义。诚信,简而言之,也就是诚实守信,诚信是一种对于人与人彼此之际互相理解的诚真与信任,是一种为人处世,道德修养表现的基本准则。

诚信的反义词是欺骗,欺骗带来的严重后果无法预料与想象,为什么人们诚信的道德素质在离我们渐渐远去,因为他们只顾自身价值利益,完全不顾虑带给别人身心伤痛的滋味感受,趋于社会各种利欲熏心的诱惑,教育制度是否规范严谨,建筑质保是否稳固改善,食品质量是否安全健康,民生制度是否保障完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诚实守信,恪守着一份公平与正义,铭记着一份真诚与信念,应当每个人去理当学会遵守:勤勤恳恳为民,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关于以上这些,你又做了几点?

【案例二】 海尔“砸冰箱”事件

1984年以前,青岛电冰箱总厂主要生产单缸洗衣机,那时候是按照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分类的。原因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物品缺乏造成市场非常好,只要产品还能用,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送出厂门,而且绝对有市场,绝对卖得掉。就是连等外品都能够销售得出去。实在卖不了的产品,就分配给一些员工自用,或者送货上门半价卖掉。1984年末张瑞敏和杨绵绵到厂以后,他们班上班后反复给大家上质量课,学习日本质量管理知识,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应该说,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员工往往容易学会,但是,大家质量意识的提高,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因为,在员工的头脑里整天是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等外品的,固有的产品质量观念很难改变。

1985年4月,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的投诉信,投诉海尔冰箱的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到工厂仓库里去,把400多台冰箱,全部做了检查之后,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合格。为此,恼火的张瑞敏很找到检查部问道,你们看看这批冰箱怎么处理?他们说既然已经这样,就内部处理了算了。因为以前出现这种情况都是这么办的,加之当时大多员工家里边都没有冰箱,即使有一些质量上的问题也不是不能用呀。张瑞敏说,如果这样的话,就是说还允许以后再生产这样的不合格冰箱。就这么办吧,你们检查部门搞一个劣质工作、劣质产品展览会。于是,他们就搞了两个大展室,在展室里面摆放上那些劣质零部件和劣质的76台冰箱,通知全厂职工都来参观。员工们参观完以后,张瑞敏把生产这些冰箱的责任者和中层领导留下,就问他们,你们看怎么办?结果大多数人的意见还是比较一致,都是说最后处理了算了。

但是,张瑞敏却坚持说:这些冰箱必须就地销毁。他顺手拿了一把大锤,照着一只冰箱,咣咣就砸了过去,把这台冰箱砸的稀巴烂,然后把大锤交给了责任者,转眼之间,把76台冰箱全都销毁了。

当时,在场的人都流泪了。虽然一台冰箱当时才800多元钱,但是,员工每个月的工资才40多块钱,一台冰箱是他们两年的工资呀。

张瑞敏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确立质量方面的一种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以后我们的产品不能再一、二、三等品、等外品的分类了。我们的产品就分合格品、非合格产品。市场只有合格品,非合格品就不能进入市场,要再进入市场,就追究生产者的责任。他还说,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以后谁再生产了这样的冰箱,责任由自己负。

由此,大家开始明白,海尔的前途与有没有严格的质量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一定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冰箱总厂的老职工胡秀英说:“忘不了那沉重的铁锤,高高举起又狠狠落下,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顷刻间成了一堆废铁。它砸碎的是我们陈旧的质量意识,唤醒了我们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有了质量,我们才有了现在的一切。”

在这个事件中,张瑞敏带头扣掉了自己当月的工资,以做警戒。这一事件作为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镜头,也成为海尔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应该说砸冰箱这件事,给海尔全体员工思想造成了强烈的震撼,员工的质量意识有了普遍的提高。她用一把有形的锤子,砸醒了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第一次在中国企业的员工中树立起争创一流的观念。的确,海尔的这一锤也告诫全体海尔员工:谁生产了不合格的产品,谁就是不合格的员工。一旦树立这种观念,员工们的生产责任心迅速增强,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不敢马虎了,精心操作,“精细化,零缺陷”变成全体员工发自内心的心愿和行动,从而使企业奠定了扎实的质量管理基础。

又经过4年的时间,也就是1988年12月的时候,海尔就获得了中国电冰箱市场的第一枚国内金牌,把冰箱做到了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