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历史:分封后的治理策略

中国历史:分封后的治理策略

【摘要】:为什么将商遗民分派去参加封建行动?周人仍然以相对平等的态度对待商人,所以商遗民和周人及其盟友,一并在赐姓之列。他们在分封的新地方站稳脚跟之后,还要发挥共同智慧,找出进一步治理该地的办法来。然后,太公知道伯禽花了三年时间才从鲁回来报政,就感慨地说:哎呀,以后齐会壮大,鲁得北面事齐,管理人民如果繁复不简单,人民就不会亲附;若能平易近民,人民一定心甘情愿接受统治。

封建的第一个步骤,其实是“武装殖民”。赐姓就是派给领导者基本部队,胙土则是指派要去占领下来的目标。占领了之后,这些人就以新的身份留在那里,管理和经营那个地方,不回来了。

封建要成功,就要选择能够承担“武装殖民”任务的人。他首先必须能够统领要带去的不同族姓的人民,还要有带领这些人到陌生地方进行军事行动的准备。占领成功了,也还没完,要能够在那里建立一套新的经济与政治制度,长久立足。

为什么将商遗民分派去参加封建行动?这个决定再度显现,即便在第二次东征之后,周人仍然没有将商人视为被征服者。周人仍然以相对平等的态度对待商人,所以商遗民和周人及其盟友,一并在赐姓之列。商遗民和周人一起进行对外的武装殖民。

这是个极有智慧的安排。它实质上分散了商人的势力,表面上却维持了商人的尊严,削弱了他们对周人的敌意。在每支封建队伍中,商人所占的比例当然不会太高,又到了新地方,商人失去原有的在地优势,就会更快地和周人融合在一起。

借由命氏,来源不同,甚至本来是仇敌的几个族姓,建立了新的认同,并在应付陌生地方的危险中产生了一体的团结意识。在陌生甚至是敌意的环境中,他们别无选择,必须快快联合起来,彼此支持,互相协助。他们在分封的新地方站稳脚跟之后,还要发挥共同智慧,找出进一步治理该地的办法来。

史记·鲁世家》中有一段故事,说伯禽到鲁之后,“三年报政”(三年之后才回到宗周述职)。周公问:“何其迟也?”(怎么那么久才回来?)伯禽回答:因为要改变他们的风俗,革除他们原本的行为模式,建立我们周人的礼仪规范,所以才那么晚回来。

与之相反,姜太公被派到齐,五个月之后就回来了。周公反过来问:“何其速也?”(怎么会这么快?)太公的回答是:到了当地,将他们的君臣之礼整顿一下,让他们按照原来的习俗好好过日子,就没别的事了,当然回来得快。

然后,太公知道伯禽花了三年时间才从鲁回来报政,就感慨地说:哎呀,以后齐会壮大,鲁得北面事齐,管理人民如果繁复不简单,人民就不会亲附;若能平易近民,人民一定心甘情愿接受统治。

太公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了,周朝历史上一直都是齐大而鲁小。不过这不是重点,我们该看到的重点是:齐和鲁都在东方,远离周人传统的势力范围,周人往东方进取经营,没有固定和统一的办法,如何经营由分封去到那里的人决定。尤其关键的,是决定和当地原有居民之间的关系。

鲁后来成了周文化的重镇,在春秋战国乱局中以坚持周文传统见称。孔子立志恢复周文传统的立场,一大部分就是来自鲁的认同。但《孔子家语》中有一段孔子去世前的记录。孔子说他梦见自己死后在“两楹之间”被祭拜。[1]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祭拜礼仪,夏人在“东阶之上”,表示死了的人仍然拥有主人的身份;商人却在“两楹之间”,表示人死了,魂灵就变成了客人。梦见自己是在“两楹之间”受祭,孔子肯定了自己是商人之后。

另外,历史上看到鲁有特殊的亳社或亳里,是别的地方都没有的。从名称上看,亳也是商的代表,显现鲁的文化和商人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东方本来就是商人的起源处,住有商人后裔一点儿都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地方,竟然被转化为周文化重镇;一个很可能拥有商人血统的孔子,竟然成了周文传统最重要的守护者,让我们体会了周人封建在此创造的惊人改造成绩。

齐和鲁形成了强烈对比。东周文献上和齐有关的记录,都凸显了这个地方的不驯与异奇。许多最不守礼的行为,都是由齐君王做出来的。整体来看,鲁是周的重镇,紧邻鲁的齐却是周文化最不受教的一部分。会有如此戏剧性的对比,《史记》所记提示我们,根本原因来自封建初期不同的策略,一个勤谨改造,一个宽松放任,久而久之,鲁齐两地就产生了很不一样的社会文化风格。

【注释】

[1]《孔子家语·终记解第四十》记载:“夫子叹而言曰:‘赐,汝来何迟。予畴昔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即与宾主夹之,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而丘也即殷人,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余逮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