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揭秘:青铜器制作闪耀的见证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揭秘:青铜器制作闪耀的见证

【摘要】:中国今天有将近14亿人口,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只是人口的绝对数字,中国的人口密度也是相当惊人的。例如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1],是目前所知最大型的晚商青铜器。在将近800℃的高温中,由铜和锡混合的青铜才会熔化成液体。以司母戊鼎的规模,大约需要七十个将军盔烧出的青铜汁才够。这还只是浇灌青铜汁的直接作业人员,若加上其他不同工作所需,铸造司母戊鼎的工坊一定超过三百人。

中国今天有将近14亿人口,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只是人口的绝对数字,中国的人口密度也是相当惊人的。这样的现象在历史上,几乎可以远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人口密度应该就高于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更不用提美洲地区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今天无法从考古资料上有凭有据地一步一步解释,但至少考古资料的整理,已经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猜测与推论的线索。

例如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1],是目前所知最大型的晚商青铜器。司母戊鼎有多大呢?它高133厘米,长112厘米,宽79.2厘米,几乎有半个电梯那么大。最关键的是,它的重量有832.84公斤。

前面我们介绍过商朝青铜器的铸造法,是范铸法。要先做好范,再将青铜汁浇灌进去。很多人看过青铜器,但几乎没人看过青铜汁,因为正常状态下是不存在青铜汁的。在将近800℃的高温中,由铜和锡混合的青铜才会熔化成液体。

如何将青铜原料加热成青铜汁?商人使用的器具是坩埚,后世叫将军盔。以司母戊鼎的规模,大约需要七十个将军盔烧出的青铜汁才够。铸这样一个大鼎,能不能一次浇一点儿青铜汁,分几次浇灌?不能,因为如果那样,青铜温度不同,冷却过程中就会产生缝隙,到时候将外范拆掉后,里面的青铜器不会牢牢结合成型。

铸这种鼎,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准备好至少七十个将军盔容量的青铜汁,在最短时间内一次浇灌完成。一个“将军盔”要装十多公斤青铜汁,将军盔本身也有将近十公斤重,要生火并且煽火提高温度,还要举“盔”浇灌。如此一来,最保守估计,每一个将军盔至少要动用四人,也就是至少要有两百八十人密切配合,同步作业。这还只是浇灌青铜汁的直接作业人员,若加上其他不同工作所需,铸造司母戊鼎的工坊一定超过三百人。三百人必须严密合作,依照固定工序,才有可能铸出这口大鼎来。

三百个专业人员!再看看之前谈过的郑州商城,城墙全长接近七千米,由夯土构成。七千米的城墙,据估计,需要约八十七万立方米的土方。从把土运来倒进筑好的版内开始算起,要夯成这样一座城墙,得耗费至少一千三百万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如果每一天动员一万人来夯城墙,全年无休,都要四年左右才能完工。一万人,四年!

这种规模的工程,依常理判断就知道,绝对不可能每天动员一千三百人,花一万天,用三十年时间夯筑出来。因而合理估计,盖这座城墙每天平均动员的工人,应该介于三千人到五千人,可以在八到十年筑好。

三千到五千人,长达八到十年的持续动员,这是另一个惊人的数字。

【注释】

[1]根据学术界的考证,司母戊鼎应改名为“后母戊鼎”,但有时仍按习惯称为“司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