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历史:农业文化的多中心扩散发展

中国历史:农业文化的多中心扩散发展

【摘要】:我们今天无法有效解释,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这片区域有好几个地方同时进入农业文明,在文化与社会组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带来的人口增加。在尼罗河流域区,良好的农业条件使得古埃及文化快速发展,没有外敌又让古埃及建立了长远安定的王国组织。尼罗河流域的腹地有限,埃及文化就被局限在这块领土中。古埃及的文化与人种,基本上灭绝了。如此彻底中断的命运,和古埃及的封闭环境有密切关系。

我们今天无法有效解释,为什么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这片区域有好几个地方同时进入农业文明,在文化社会组织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通过越来越丰富的考古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从约七千年前到约四千年前,这几个同时独立发展的中心,都不断向外扩散。

扩散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带来的人口增加。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项特色,是拥有相对高密度的村落分布。人口增加,原有村落无法容纳,就必须向外寻找新的居住与耕种地点。如此一来,各个中心都向外扩移,不久之后,自然就彼此接触了。接触带来互相影响,当然也带来对立与竞争。

互相影响,交换了农业经验,使得这段时间的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高。更多的农业生产,促进更快的人口增长,于是加强了对立与竞争。在这段时间,我们有理由大胆假设,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口成长,高于同时期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在两条河流之间,“美索”(Meso)就是“之间”的意思。它是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刷堆积出来的地带。关于这个地区,还有一个通用的名称是“肥沃月弯”。因为是河川下游积土,所以土地容易开垦,也容易收获,非常适合农业发展。

不过,有利于农业的条件,却也带来居住上的不便。肥沃的冲积土上没有森林,更没有山。没有树木,也没有石头可以使用。那个环境的条件相对单纯,缺乏多样性,连要盖个房子都不容易找到足够的材料。换句话说,那是个不容易自给自足的环境。农业生产上肥沃,但农业生产以外的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

在这样的基础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文明突破,来自贸易。光靠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农产,不足以出现突破性的文明。这里的人找到了用农产去交换其他物品的方法,克服了缺乏多样性的问题。贸易就成为这个地区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动力与政治权力运用原则。

在多样性上,埃及尼罗河流域的状况,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要好。埃及从河谷中发展出来,河谷的土壤也很肥沃,而河谷的两边还有山,可以生产树木,还有大量的石材。另外,在防卫保护的机能上,尼罗河流域也优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河谷形成了自然的疆界,将外来的威胁挡住,别人不容易入侵。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形成了强烈对比。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开阔之地,很容易引来觊觎者,所以政权经常更迭。这个区域和附近地区一直有频繁的互动,经由贸易及征伐,这里的文化逐渐向四周扩散,终于形成了后来西方文化起源最重要的摇篮。

埃及有自然环境保护,外人进不来,但相对地,他们也不容易出得去。在尼罗河流域区,良好的农业条件使得古埃及文化快速发展,没有外敌又让古埃及建立了长远安定的王国组织。但这样的社会、文化沿着尼罗河往上游流传,没有多久就遇到了瓶颈。

尼罗河流域的腹地有限,埃及文化就被局限在这块领土中。很少和外界互动,也使得这个文化的防御抵抗力很低,因而后来遇到巨大威胁挑战时,就全面瓦解,再难复兴了。现代的埃及人,和建造金字塔、制作木乃伊的古埃及人,完全是两回事。现代埃及人是后来才从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移居过去的。古埃及的文化与人种,基本上灭绝了。如此彻底中断的命运,和古埃及的封闭环境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