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商朝二元系统与占卜派的影响

商朝二元系统与占卜派的影响

【摘要】:从王亥以下,商人建立了氏族内部掌权的二元系统,降低了内部的冲突。二元系统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和婚姻关系自然结合。传统观点认为商人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他将武丁时期通行的卜法及卜文制度称为旧派,将从祖甲在位时开始出现的另一套制度称为新派。张光直先生对照发现,采用新派或旧派做法的统治集团,和他整理出的二元执政系统分布基本相符。这是商朝二元政治系统存在的另一个明证。

从王亥以下,商人建立了氏族内部掌权的二元系统,降低了内部的冲突。两边轮流执政,你有机会当老大,我也不会总是被你欺压。我知道之后要换你管我,所以当我管你时,我不会无理地欺负你,因为很快你就能报复了。二元,而且只有二元,不是五个、十个宗族在那里争抢,大幅降低了冲突的可能性。

这种二元系统,可以一直不断地往下运用。商人大系统分成两个氏族群,氏族群再分成两个次氏族群,彼此分享权力,交替拥有氏族群中的决定权。

二元系统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和婚姻关系自然结合。两个氏族群很自然成为彼此的外婚对象,你这群的人娶我这群的,总是如此交错联姻。一来清楚地避免了内婚禁忌,二来又可能让两个氏族群的联系更密切、更自然。

传统观点认为商人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这个“兄弟”关系需要稍做调整和补充。在氏族群的二元系统中,甲族的领袖去世了,换成乙族执政,换的一定是乙族最强大、最有威望的人。这个人显然不会是个小孩,其辈分应该接近原来甲族的领袖。换句话说,如此二元轮替的执政,不会产生快速世代交替的效果,而是这一代两群的强者轮完了,才会换成下一代接棒。这些掌权的王,不见得是亲兄弟,只是从后世的王位继承方式角度看,就变成了兄终弟及。

二元系统也反映在董作宾先生所称的旧派和新派甲骨文形式上。[1]董作宾先生最了不起的贡献,是将能找得到的每一片甲骨耐心地系年、系月、系日。如此细密整理后,他发现不同王在位时,有两种不同的卜法,也有两种不同书写卜文的方式。他将武丁时期通行的卜法及卜文制度称为旧派,将从祖甲在位时开始出现的另一套制度称为新派。

旧派和新派的差别在哪里?在武丁的时期,我们看到商人是个非常迷信的民族,他们什么都卜,什么都要问,问在另外一个空间里的祖先。所有的祭都要卜问,问今天可不可以祭,还是该哪一天祭比较好。出兵打仗一定要卜问。出猎,猎捕动物(包括羌)也要卜问。“旅”,也就是王或什么重要的人要到远一点儿的地方去,也要卜问。牺牲,要杀牛或杀羌,要卜问。王的起居,今天的生活,要卜问。

还有一种有意思的卜问,是“卜夕”,即夜晚来临时要卜。这清楚显现了先民对于夜晚、彻底黑暗的恐惧。还有“卜告”,这是什么?是卜问,这件事该不该去告诉先公上甲微呢?或者告诉大乙汤比较合适?适合问,适合这个时候问吗?对待鬼,商人总觉得要小心翼翼,避免得罪。

另外,还要“卜灾”,问问会不会有什么灾难临头。商王都是通灵的大祭司,若他突然有奇怪的不祥预感,就赶紧卜问一下,是不是真有灾难要发生。也要卜收获,看看农作物或动物的生长状况如何。遇到了特殊天象,例如日食月食,要卜。有家族、王族成员出生,要卜。王或身边重要的人生病了,要卜。万一死了,更要卜。王做了一个梦,要卜。天一直下雨,要卜。天总不下雨,要卜。就算天气正常,也要卜,那叫作“卜好日”。

看起来,旧派简直无所不卜啊!

那新派呢?新派之新,很重要的就是大幅减少了卜问的项目。依董作宾先生的整理,新派的卜问场合,只剩下八种——卜祭、卜戎、卜猎、卜旅、卜牺牲、卜起居、卜旬、卜夕。其他那些卜生、卜死、卜梦、卜雨、卜好日……都取消了。

相应地,卜问的对象也变少了。旧派卜问时,几乎是每个先公先王都可以问,也都会被问到。然而新派从祖甲之后,缩减了范围,只有上甲微以后的才被纳入卜问范围,王亥以上的,就不在咨询之列了。

旧派卜问的对象,不限于先公先王,还有“卜河”“卜土”一类,显然是以自然神为其卜问对象的。到了新派,这样的卜问方式也都没有了。旧派卜问,也会以先公先王之外的名人为对象,例如伊尹、巫贤等。新派就不问他们了。

旧派的卜问,有很浓厚的即兴意味,遇到了什么事,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可以问。从卜问的项目到卜问的对象,再到卜问的时间,找不出明确的规律来。新派则不然,他们将这些仪式做了一次整理。祭和历法完整地结合起来。新派不会随便祭这个、祭那个,今天祭、明天祭。他们只留了五种固定的祭典,每个都有固定的日期。

这五种祭典分别是:彤祭,“彤”字在甲骨文中显示的一座鼓,旁边加上示意鼓振动发声的横线,显然祭典中是会击鼓的;翌祭,字中显现和鸟羽有关;肉祭,事实上就是纯粹的祭,“祭”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将肉供俸给神或祖先;粟祭,和农作有关;最后一个是劦(协)祭,意思是所有不同的东西都齐聚在一起,协调圆满。

这些祭典都有其特殊形式,也都有其个别功能。比如彤祭,仪式中咚咚击鼓,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气氛。从甲骨文上看,彤祭几乎每次都要杀人,有的还要割鼻子、切脚、斩腰等。甲骨文中几个字义上最残酷的字,都和彤祭关系密切。

新派将这五种祭典分布在一年中,有固定的顺序。五种祭典行完了,轮回来,也就表示一年过去了。新派对卜问和祭典的改革,牵涉历法的改革。旧派的历法从一月到十二月,若有闰月,就排在十三月。新派改将一月称为正月,凸显其重要性,另外,不再将闰月排在最后面,而是分散在各月间。当太阳计日与月亮计日的区别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多加一个闰月,可以是闰四月,也可以是闰七月,而不再有十三月。

另外,在卜文上,旧派只系日,说今天是哪一天,例如今天是甲子日。新派则是计日系月,会说今天是三月甲子日。旧派的卜甲或卜骨反复运用,没有一定规则,一块卜甲卜骨上,东一个洞西一个洞,这里问祭,那里问打猎,什么都在上面。新派的卜甲卜骨干净整齐多了,是专用的,例如“卜旬”,一整块都是用来卜旬的,每十天使用一个洞,“卜旬”一次。这块卜甲不会有任何其他用法。

祖甲在位时,出现了新派做法,因而称为“祖甲改革”。但并不是从祖甲之后,新派就彻底取代了旧派。我们看到的,是有些王采用新派做法,有些王则沿用旧派做法。

张光直先生对照发现,采用新派或旧派做法的统治集团,和他整理出的二元执政系统分布基本相符。[2]二元系统中,一个氏族群以甲族为最大,另一个以乙族为最大。属于甲族团体的王在位,用的就是新派做法,而属于乙族团体的王在位时,都采取旧派做法。

这是商朝二元政治系统存在的另一个明证。

【注释】

[1]此处内容见董作宾,《殷历谱》,收于《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5年。

[2]此处内容见张光直1963年的论文《商王庙号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