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历史揭秘:商与殷的秘密!

中国历史揭秘:商与殷的秘密!

【摘要】:“商”这个字比“殷”出现得更普遍。整理甲骨文时,研究者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我们找不到商人自称为殷的记录。周人要表现和商人亲近,表现对商人尊重,用“大邑商”;但若要表现敌对与轻蔑的话,就会用“殷”。周朝早期,仍然“殷”“商”并用。但到东周之后,“商”越用越少,“殷”越用越多。或者应该说,民族称号的商就转变为行业称号的商了。

商人在东方崛起,很可能和畜牧的本事有关。另一个重要线索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看出来“卜旅”相当重要。“旅”有两重意思:一是旅行,二是军旅。两者的重叠之处,在于长距离移动。在那么古远的时代,长途移动绝非易事,到了商朝后期,商人经常在移动,需要经常卜问“旅”的吉凶。

另外,商人用卜甲,不只用卜骨,也指向他们高度的活动力,尤其是成熟的运输条件。青铜器的铸造亦如是。海边的龟甲,四处的铜矿、锡矿,要能历远送到安阳来。为什么商人特意发展这些需要运输条件配合的事物?因为这个民族兴起之初,靠的就是“服牛乘马”,懂得用别人不会的方式驯服动物来为人类服务。他们当然就有强烈动机不断强调自身的特殊本领,彰显对其他部落和方国的优势。

在安阳殷墟发掘结果中,有车马坑。不止一个地方发现有马有牛被埋在里面殉葬。除了牛、马之外,还有鸟兽坑。甲骨文记录的祭典中,最多有一次用到三百头牛的。安阳出土的兽骨数量也的确非常惊人。车马坑是将一整架制作精美的车,加上拉车的活马一起埋进去的。为什么这样做?显然也是在炫耀,商人有这种车马运输能力,而且能够拿这么多牛、马、鸟兽作为牺牲品。

再举一个可能相关的例证。《史记》称周之前的朝代叫殷,其历史记录在《殷本纪》中。而今天我们通用的名称,则是商。“商”这个字比“殷”出现得更普遍。整理甲骨文时,研究者发现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我们找不到商人自称为殷的记录。

“殷”这个名称,是周人用的,而且带有贬义。周人要表现和商人亲近,表现对商人尊重,用“大邑商”;但若要表现敌对与轻蔑的话,就会用“殷”。商人自己就是叫“商”。显然,“殷”这个名字是胜者的书写传统,在周人战胜商人之后,随着周人的语言习惯留下来的。

周朝早期,仍然“殷”“商”并用。但到东周之后,“商”越用越少,“殷”越用越多。两个名字的消长,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到这个时候,“商”和“商人”有了不同的意义。

拿我现在写的这章内容,随便让人浏览看看,恐怕不少人会以为这是从财经书里摘出来的吧!通篇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商人”。现代中文里,“商人”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做生意的人。“商人”指做生意的人,早在东周时就形成了,不过那时候更严格、更精确些。“坐贾行商”,意思是,固定在一个地点上开店铺做买卖的,叫作“贾”;那种跑来跑去,将货物从这里买运到那里去卖,才叫作“商”。

虽然没有明确的直接证据,但经过对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中间的联系。传统的解释是周人克殷之后,周公将殷遗族流放,所以他们就转行去做生意,所以“商人”变成了商人。但我们现在可以将字义的重叠推得更远、更紧密些。行旅、运输早早就是商人自我标榜的民族印记。他们懂得用动物的力量进行远距离移动,他们的这个长处后来就成了行商的基础,于是此商和彼商就有了同样的称呼。或者应该说,民族称号的商就转变为行业称号的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