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尚书》与《诗经》对比:启迪中国历史

《尚书》与《诗经》对比:启迪中国历史

【摘要】:尤其是《尚书》中的《盘庚》,《诗经》中的《商颂》,还有《国风》中的《豳风》。其实最大的差别在于《尚书》与《诗经》使用的文字。以《尚书》和《诗经》作为对照的文本,我们可以合理推论:《诗经》应该是中国文字和语言系统的一次大胆、突破性的结合试验。要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从《尚书》到《诗经》,古代中国的语言会发生那么巨大的改变,从语气到语法,都变得不一样了。

我们稍微对照读两本古书,然后回头看,可能会看得更清楚。

一是《尚书》,一是《诗经》。尤其是《尚书》中的《盘庚》,《诗经》中的《商颂》,还有《国风》中的《豳风》。六经传统的排列顺序是《诗》《书》《易》《礼》《乐》《春秋》其中,《诗》《书》《易》《礼》《乐》都是从西周传下来的,是西周最重要的贵族教育教材。对这些西周王官学内容,中国传统读书人讨论过一些奇怪的、让人不解的地方。例如《尚书》内部篇章有大的差别,部分篇章佶屈聱牙到不可思议,即使你将《论语》以来的中国古籍都读懂了,《尚书》里还是有很多篇章读起来像天书一般。

又像是《周易》里显然用了两套很不一样的文辞系统。《卦爻辞》和《易系辞》读起来完全不是同一回事。《易系辞》的文辞,绝对是春秋之后的产物,那么卦辞、爻辞是什么?怎么来的?

其实最大的差别在于《尚书》与《诗经》使用的文字。今天你打开《诗经》,立刻能感受到那是一种和语言、声音关系密切的艺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字、语言上声音的对偶、流荡,清清楚楚。而且,大部分《诗经》中的篇章,只要对古文有些基本认识,很容易就能读,能理解。《尚书》就截然不同了。像《盘庚》中那样的文字,怎么读都觉得困难,感觉与后来的文字不是那么亲近。

以《尚书》和《诗经》作为对照的文本,我们可以合理推论:《诗经》应该是中国文字和语言系统的一次大胆、突破性的结合试验。换句话说,一直到《诗经》成书的年代,大概在西周的早、中期,通过周人的努力,想尽办法将已有的文字符号一一赋予明确的声音和音值,然后用这些字去记录流传下来的语言。或许是民间的语言,根据钱穆先生的主张,也有可能是贵族士人的语言。

从这个角度看,《诗经》在中国文化与历史上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律定中国文字声音基础最早的文本。也就是说,从《诗经》以降,中国文字符号才开始有了确定的声音,才和语言发生确定的关系,才能和语言配对。相对地,《周易》的《卦爻辞》或《尚书》中年代最古远的篇章,其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就要疏远得多。

并不是说那些字一定不能读,一定没有连带的读音,而是说那些字的存在目的,不在于让人能够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它不是语言的记录,更不是语言的翻版。文字模仿、记录语言的作用,要到《诗经》之后才有。要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从《尚书》到《诗经》,古代中国的语言会发生那么巨大的改变,从语气到语法,都变得不一样了。

看起来最有可能是,因为文字是在商人的手里成形的,所以中国文字没有走上表音的道路。从一开始,文字就是一种神秘兮兮、主要为记录神秘经验而创造出的符号。文字是刻意被保持其神秘性的,因为这涉及商人统治的基础。

别人占卜都用骨,商人就刻意不用骨或少用骨,选择了其他民族无法用、不会用的龟甲来占卜。这清楚宣示着:我的势力及于海边,而且我控有你们没有的东西。用龟甲占卜,然后在龟甲上面刻字,这同样是为了宣示商人的独特性。

青铜器、龟甲、文字都一样,都指向商人具备秘密管道,拥有秘密权力,可以与另外一个世界超越的、巨大的力量直接沟通。在这种状况下,商人当然不会希望他写的卜辞以及记录卜辞的这一套文字轻易被理解。那是与巫术有关的一套秘密系统。

举个现实的例子,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现在还有道教的“符仔”,道士鬼画符画了半天,那些线条图形,念得出来吗?或者是被“三太子”附身的乩童,他在沙盘上东画西画,会刚好画出我们都看得懂的文字吗?当然不会,如果那样就不需要有旁边负责解读的人了,而且也就失去了其神秘的说服力。就因为他画的不会有任何人看得懂,旁边那个人说什么,才充满神秘意味,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