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甲骨文揭示氏族辨别的线索

甲骨文揭示氏族辨别的线索

【摘要】:还好在甲骨文里面,有一个地方意外透露了一点儿线索。陈梦家先生在巨作《殷墟卜辞综述》里,写了一篇《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他整理了一个表,把甲骨文里所有看起来像是氏族名称的字全部列出来,并归纳其中牵涉的种种规律。经过陈梦家运用卜骨和卜甲符号的对比后,证据看来越来越坚实——那种图样式符号,应该是用于氏族辨别。

关于中国文字,甲骨文告诉了我们什么?第一,甲骨文已有固定的规则,从问卜到刻辞,都有规范,而且有越到后来规范越严格的倾向。一块骨、一块甲会被反复使用,到了祖甲改革之后,建立了以十天作为一旬的规律,所以每一片龟甲上一定凿十个洞,每十天用掉一片龟甲。

一片留有十个卜痕的龟甲,并不会留下十条刻辞。卜旁边最常见的只是写上“贞人”——负责占卜的人的名字。至于有卜辞的,往往都是“王占”。

我们可以借此复原可能的占卜程序。轮值的贞人负责卜一件事,如果卜出来的结果正常、没事,那就好了,顶多在卜痕边签记名字;但若出现了特别的卜痕,就要呈给王。真正决定吉凶的不是贞人,贞人是技术人员,解释能力有限,王才是真正的占者,最后的解读者。王解读了特别的卜痕之后,做出解释,就要将解释的内容刻在卜痕旁边。解释都牵涉对未来的预测,所以过了几天,有了“验”,果然如此发生了,就要再将事实补记在卜甲上。

先有征兆,然后有占,最后有验。只要是王占的,大部分都是对的,都会有验。所以这不只是单纯的占卜程序,还有政治与权力上的重大意义。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有的商王都是真正的卜人,或者说,真正的巫。这是为什么张光直先生用萨满教来说明商人的文化

卜辞内容很多,天象要卜,气候要卜,祭祖要卜,出征要卜,出行也要卜。一部分占辞保留在了《易经》中。《易经》中有些卦辞、爻辞和卜辞很接近。卜辞已经是一套成熟的文字系统,有固定的写法、固定的文字排列顺序,也就是有了文法。当然,卜辞并不是文字的起源阶段。

那么,文字的起源究竟在哪里?还好在甲骨文里面,有一个地方意外透露了一点儿线索。

卜骨有头有尾,骨尾指的是太厚而无法被钻凿的部位。卜甲也有甲尾,那就是龟甲边缘,一样是因太厚而无法被钻凿的地方。特殊的是,很多甲尾和骨尾的背面刻字,写在背面的字通常很简短,而且许多都无法辨认。以前这种字被通称为“贞辞例外”或“例外贞辞”。“例外”是指不符卜辞惯例,既不依随卜痕又刻在背面。至于“贞辞”,是因为人们认为这些字应该是贞人的签名,所以叫“贞辞”。

可是,后来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甲文、骨文中有贞人的签名,出现在正面的贞人名字与骨尾留下的字样,又很不一样。于是,人们有了另外的猜测,主张那或许不是贞人,而是负责整治甲骨、进行钻凿的人留下的签名。谁整的、谁钻的都有记录,到时候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卜痕效果,就知道该找谁算账。

然而,陈梦家先生察觉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丄”这个字。古文献上将这个字解为“示”,是“示”的前身或异形。陈梦家主张,金文与甲骨文中的“示”字和“氏”字是相通的,于是“贞辞例外”“例外贞辞”里看到的“丄”,就可以解成“氏”。

如此一来,很多事情就都通了。骨尾和甲尾出现的一些字,找不出后来相应的字,然而可以在金文里发现类似的字形或符号。那些金文符号本来就被视为族名或族徽,其功能是标示氏族,别无他意,所以后来就随着氏族的没落而消失了。

陈梦家先生在巨作《殷墟卜辞综述》里,写了一篇《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他整理了一个表,把甲骨文里所有看起来像是氏族名称的字全部列出来,并归纳其中牵涉的种种规律。陈梦家先生整理的氏族名多达145个,在这所有的氏族名称中,最常出现的是妇、妇族和妇氏。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墓就是这族人的一座墓葬。

这很可能藏有中国文字最重要的起源因素。如果我们看金文,尤其是中商与晚商青铜器,有铭文的比例不是那么高,可以辨识为字句的铭文尤其罕见,但是却常有高度图像性的符号,个别、单独铭刻。过去,人们很难确认这到底是图画还是文字。从郭沫若开启了这一条解释的路,将这些金文中的单字看作族名或族徽。经过陈梦家运用卜骨和卜甲符号的对比后,证据看来越来越坚实——那种图样式符号,应该是用于氏族辨别。

图6-4 甲骨文、金文族徽

中国前文字、类文字和准文字系统的出现,来自要辨识你是什么人,你和我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例如金文上常见的“亚”字徽,外面一个“亚”字徽,里面再加其他不同符号。“亚”字徽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这是用来标示“大邑商”范围内的氏族,由商王赐“亚”。如果你和我够好,对我够重要,那么就赐你可以在你原来的族徽以外使用“亚”字徽圈,肯定并标示你我之间的亲密关系。任何有“亚”字形围在族徽外面的族,都是与商人最亲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