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其代表作有《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和《毛公鼎》,它们被并称为“金文四宝”,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
2024-08-28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中国古文字,那可真是神奇!照理讲,在历史学的规范中,应该尽量避免问负面的问题。我们努力解释发生的事,却不能问:“这为什么没发生?那为什么没出现?”负面问题很难被检验,也就很容易沦为天马行空的随意乱谈。然而,在文字发展上,中国文字几乎是唯一的例外。而别的文字有非常清楚的脉络与发展通则,我们不能不破例问一下:为什么中国文字没有走向单纯表音的道路?
一般在没有其他强大力量介入干扰的情况下,人类文明在语言和文字关系上很容易以后出现的文字符号来表达先存在的语言。那么,我们必须如此假设:在中国,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冲击,阻挡了它和其他文明走同一条道路。
中国文字为何如此独特?这要从起源上去探究。说起来很难想象,我们今天能掌握的中国文字的资料,比起一百年前的人多了百倍甚至千倍。这些资料绝对不是这一百年来发明的,而是很早就出现过,但后来被沉埋了。
目前能有把握解读的古文字系统,只有一个文明,只有一个社会,其文字系统没有走表音的路线,那就是中国古文字。其他不完全表音的文字系统,几乎都和中国的文字系统有关系,像日文和文字改革之前的韩文,其非表音的记号,都是来自中国的汉字。除此之外,其他文字系统基本都是表音的。
我们可以想象埃及文字的转变。刚开始,文字从图画中脱胎出来。大家看得懂图形摹写的东西,知道图案的意思。可是,用具体方式来表达,一定会碰到两个麻烦:第一,世界上要表达的东西那么多,如果用刻画的,那得画多少不同的符号?第二,有很多东西没有具体的形象,怎么画?面对这两大困难,埃及人发现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让“人”的图像同时代表语言中“人”的发音,让“鸟”的图像同时代表语言中“鸟”的发音。图像和语言如此配合,其作用范围就大大扩张了。看到符号,就念出那个音,这样,有限的几个符号就能代表并记录所有的语言内容了。
理解几千年来的中国文明,不能不考虑中国文字的作用。中国的文字系统在教育和训练上,远比大部分文字系统难,必须投入长久的时间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如此一来,就使得这套文字系统很早就具备了比其他文明的文字更明确也更强烈的阶级划分意义。也就是说,识字或不识字,这个差距在中国更大。也正因此,你必须是社会有钱有闲的既得利益阶级,才有机会去学习一套复杂的文字系统。既然只有少数人能拥有,少数人必然要扩张自己身上的这种文字特权。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文字的尊敬远比其他文明深刻,也在文字上附加了最多、最丰富的意义。
例如,台湾地区的客家庄还保留了几座“敬字亭”,那就是源自尊敬、崇拜文字的态度,因而规定写有文字的东西,不能随便丢掉,要拿到敬字亭去烧。写有文字的东西有一种无法言明的神力,不能随便将之丢弃。敬字亭的基本信念当然也关乎对书的崇敬,乃至对读书人的崇敬。
正因如此,更让人难以置信:对文字传统如此尊敬的一个社会,其古老文字起源最重要的宝藏,竟然被遗忘、埋藏了几千年,以至于到它重见天日时,几乎没有人认识那是什么。这被遗忘、被埋藏了的,就是甲骨文。
目前出土编录的甲骨文,大概是在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时使用并书写下来的。大部分甲骨文都是从安阳殷墟出土的,其断代时间从盘庚迁殷开始,确定是在约公元前1700年直到公元前1100年,商朝王室使用的文字。出土并刻有文字的甲骨片数量庞大,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十万片,不过其中有很多是碎片。
《甲骨文合集》中涵纳了四万多片甲骨的刻字,整理出四千多个不同的字。[1]其中借由参考《说文解字》等传统字书,加上对比各种古代文献及青铜器上的金文,目前大概只辨识出了两千个字。这大约两千个字在甲骨文中出现,后来进入中文系统里。换句话说,还有两千多个字没有进来,后来失传了。这约两千个可以被辨识的字,就是我们今天对于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1100年那个时代的人最直接的认识。
甲骨文是理解中国文字起源及其发展变化最重要的宝藏。不过,研究甲骨文有其困扰与困境。第一个困扰是甲骨文毕竟还不够原始,其文字符号及使用方式应该已经有很长远的发展过程了。所以,我们必须另眼看待甲骨文,那是中国文字开始的结束,而不是开始的开始。那是一套初始的文字发展到最高峰的结果。我们利用这套结果呈现,得以设想并探问: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力量、费了多少时间,到了公元前17世纪发展出这样的甲骨文系统来?
保守估计,总要五百年、一千年,才有可能让一个文字系统发展到拥有大约四千五百个各式各样不同的字吧!这四千五百个字到底怎么来的?我们原来以为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只要解读了甲骨文,就能明白中国田猎时期的文字组构方式。结果却不是这样。我们明白了,殷墟甲骨文绝非草创期的文字,我们必须继续祈祷,将来或许还有机会找到在甲骨之前的文字痕迹,真正解开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在那样的材料出现之前,我们只能用现有的甲骨文,配合后来的发展模式回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丰富的甲骨文带来的第二个困扰是,我们很难确定其适用范围。如果它很粗糙,我们比较容易去猜想其有限的用途(也许这套文字纯粹被用在占卜上)。然而,甲骨文字系统如此丰富复杂,虽然我们拥有的证据都来自占卜用的甲文与骨文,但谁敢说这些文字不会被用在别的地方呢?谁有把握说这套文字就是占卜用的,还是我们只发掘到占卜用的痕迹,其他的我们至今没有发现呢?
这么复杂的一套系统,由少数几个卜人(专门负责占卜的人)发明、使用,感觉好像不是很合理,然而偏偏我们手上没有任何证据,看到这套文字在占卜之外的运用。因而,在解释中国文字起源与中国文字发展时,我们不能不有一种主张,说明中国文字与甲骨、占卜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中国文字就从占卜一路发展出来,而且商朝就只用在占卜上?抑或这是一套普遍的文字系统,除了占卜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应用领域?选择不同的主张,我们对中国文字的来源和发展,就会有不同的诠释和判断。
【注释】
[1]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组编纂的《甲骨文合集》(1979—1983),共选录甲骨41956片。
有关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的文章
从这些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其代表作有《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和《毛公鼎》,它们被并称为“金文四宝”,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
2024-08-28
现在就这三段话,来考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八卦很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相似,是从象征生殖器的阴阳二爻所推衍而成的。《尚书·伪孔传序》因为要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这话,所以不得不说伏羲时就有了文字,其实由这简单的符号,演进为文字,尚要经过一个长的期间。大抵文字的起源,就是这样的。及宣王时,太史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以教学童,盖欲假此以统一文字。后人所以能解古人造字的根源,都是《说文》之功。......
2023-08-17
关键就是,在中国文明的价值系统中,语言和文字的地位恰好相反。从古史起源上,中国的文字从来就不是语言的衍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商人到周人,又都明确赋予了文字不只超越语言,而且超越有限人间现世的地位。如果说有文化价值上的本质论的话,在中国,文字才是本质。从历史角度应该予以补充解释的是:中国早就存在一套非表音文字,并不意味着就必然不会,不能再创造出另外不一样的表音符号系统。......
2023-08-28
曹于汴的为人处事,也正表现了他的这种独立不阿的精神。当然,这样的读书态度并不只曹于汴一人。这就是要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和一般逻辑的知识。如果一个人不会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就很难谈到做学问、进行研究工作等等问题,这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不会,就必须先把语言文字和逻辑常识学会,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功。......
2024-01-24
欧美铁框架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其他所有“西洋楼式”建筑不同,故宫灵沼轩颇有新意地使用了铁框架与砖石墙结合的结构。这种结构显然不是之前中国金属建筑所习用的,而且,铁框架建筑在当时的欧洲也只是近100年间产生的新生事物。因此,有必要对铁框架建筑的来龙去脉稍加梳理,以便完整理解灵沼轩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人们开始主动探寻将铸铁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技术。......
2023-10-18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商朝车模型是一辆精致的两轮车,显示出当时造车技术的高水平。西周的车辆有了重大改革。河南浚县辛村周墓出土车12辆,马骨竟为72架,说明已有六匹马拉的车。小车除贵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于战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车同轨”,对车辆制造的技术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兵马俑庞大的阵容,形象地展现出秦军的兵种编列和武器车辆等情况。车亦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铜马。......
2024-01-25
索桥,即吊桥、悬索桥,首创于我国。古书把索桥称为絙桥、笮桥和绳桥,并分为独索和多索两大类。独索桥又叫溜索桥。索桥悬在空中,随风摇晃,初过索桥时不免心惊胆战。在众多的古代索桥中,四川都江堰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杰出代表,而凌驾于大渡河的泸定桥,则是铁索桥中的佼佼者。在桥梁史上,浮桥属于从船只到正式桥梁的过渡形式,多为临时性结构物,时过即拆。宋朝初年修建的长江大浮桥,可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浮桥了。......
2024-01-25
让我们按时间顺序排比一下关于文字起源的推论。族名、族徽很可能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显然有一群人,一个特别的民族,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带头进行了从族徽变成有意义的文字转化。如果文字系统的确是从族徽发展来的,就会牵涉后来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字没有走向表音文字,理由显然藏在这个发展过程里。......
2023-0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