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以当时的政治中心周原、丰镐两地区的发现与发掘最为重要。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废墟。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的西周遗物。周原遗址,横跨扶风、岐山两县北部,东西约七公里,南北约七公里。瓷豆的火候高达1200℃以上,吸水率低于1%。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2024-01-28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上,很幸运地挖到了一些居住遗址。磁山裴李岗文化是比较早、比较简单的文化。这个居住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红烧土[1]。有一块地方土质特别硬,证明当时已经有固定用火的地方,因为长年在那个地方用火,就把底下的地面烧硬了。
图3-1 磁山裴李岗石器图
图3-2 日照东海峪遗址
日照东海峪的房址,面积就更大了。有清楚的柱洞,围绕着一个灶址,就是烧灶固定用火的地方,旁边还遗留有陶罐。这里出土了好几个房舍遗址。
最具有历史说服力的是西安半坡的居住遗址。这里出土的每一个房舍遗址都有柱洞,柱洞的作用当然是立柱子支撑屋顶。另外房舍内地面都是下凹的,所以他们进屋是往下走的。半坡遗址F1大房子是整个遗址中最大的一座房子,有四个大柱洞,旁边还有小柱洞。经过重建,他们大致的居住样态不是钱穆先生所说的那种山洞穴居,而是半地下居。半地下居远比穴居少受自然条件限制。这种穴居的形式使得当时的人必须选择比较高的地方挖房子和盖房子。在太低的地方,尤其是比较潮湿的地区,一挖下去,泥水就冒上来。要有一定的高度,才能完成这样的房舍建筑。
图3-3 半坡陶器
这里我们碰触到了考古最迷人的地方,如何运用推论与想象,扩充对于眼前考古事实的理解。通过从西安半坡挖出并重建的这种房舍样貌,我们能进一步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理解或猜测?
通过这样的房舍遗址,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农业已经有了发展。在发展农业之前,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不外乎渔猎与采集。不论是渔猎或采集,都需要很广大的领域才能养活一个人,更别说养活一家人了。采集文化能采集到的营养最丰富的食物是核桃一类的坚果,而核桃树的生长有一定的条件,今天把这片地方的核桃采完了,不可能明天又长出新的核桃来,所以若想让每一个人都活着,必须有相当大的空间。于是,渔猎与采集的生活无法发展出定居的文化,也不太可能花那么大的功夫去盖这样的房子。可以想见,在有限的工具条件下,要挖一个半穴居,砍木头,立柱子,做屋顶,多么不容易。没有道理花那么大力气,却使得自己来往于渔猎和采集地区更加受限、更加遥远。
为什么农业可以支撑这种生活?农业就是谷物生产的重大突破,人从原来靠采集所得到的营养,转变成为主要以谷类作为热量的来源。谷类最关键的特色是一年生,也就是说,在同一块土地上今年种了,明年和后年还可以继续种。
人类要发展农业文化,要依赖谷类为主要食物,这中间又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在没有充分掌握火的作用之前,大部分谷类作物都不可食。靠用火将谷物加水煮软蒸熟,人才有办法食用谷物过活。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有农业,必定要住在水边,还必定要有火,所以必定要有某种形式的灶。
有火有水,但若是缺了可以装水受热的容器,农业生活还是不能成立。在人类文明起源中,这是一项可能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出现的艰难突破,那就是陶器的发明。目前全世界的考古遗址中,最早的陶器痕迹大约出现在一万年前。花了非常久的时间,才在全世界多个文明的起源地陆续出现陶器。有了陶器,农业的条件才算真正成熟。
【注释】
[1]红烧土为考古学中与建筑有关的历史遗存,通常用来判定房屋存在的可能性。史前时代的人们通常将草木和泥土掺和起来建造房屋,再用火烘烤墙体和屋顶,以使其结实坚固,泥土经过长时间烘烤后变成红色。此外,炊煮的灶炕、失火后的房屋和燎祭后的场所都会留下相关堆积。
有关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的文章
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以当时的政治中心周原、丰镐两地区的发现与发掘最为重要。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废墟。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的西周遗物。周原遗址,横跨扶风、岐山两县北部,东西约七公里,南北约七公里。瓷豆的火候高达1200℃以上,吸水率低于1%。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2024-01-28
南唐,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建都于今南京。先主李昪〔biàn便〕死后与其妻宋氏合葬于今江宁牛首山南麓,称为钦陵。中主李璟死后与其妻钟氏也合葬于牛首山,称为顺陵。二陵相距约50米。1950—1951年对南唐二陵进行发掘。二陵依山为坟,都是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前、中室布局与钦陵前、中室相同,只是中室内无双龙戏珠图与武士像。作拱立或抱券,持剑或持盾状。李璟墓内无舞蹈俑。顺陵出土石哀册40片。均出于后室棺床上下。......
2024-01-28
新石器时代红陶缸1978年洛阳土门遗址出土高47.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5厘米。在土门遗址中,发掘、采集到数量最多的器物就是这种红陶缸(伊川缸)。洛阳地区出土的伊川缸都是作为葬具使用的,器物底部和下腹部普遍存在的凿孔,应该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习俗有关。......
2023-11-29
古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镇,原横跨灞河之上。此桥总长约达数百米。蒲津古渡 蒲津古渡,黄河著名要津之一。唐时,蒲津渡浮桥成为唐王朝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年十二月,增修蒲津浮桥,“絙以竹苇,引以铁牛”。铁山两座,分布于四尊铁牛中间,其作用是加重地锚的重量,起到固桥作用。蒲津渡东岸渡口遗址发现的铁牛、铁人、铁山等珍贵文物,已按“原地、原位、原貌”永久性保护起来。......
2024-01-28
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现今漳河横贯其间,可分为邺北城与邺南城。对邺北城与邺南城的形制,平面布局和城墙、城门、城壕、街道、建筑基址有了基本了解。邺北城金明门至建春门这条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城址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大于南区。邺北城街道已探出六条。城址内,仅存地面上的遗迹有铜爵台、金虎台遗址。邺南城,经勘探,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邺南城内道路笔直,形成网络。......
2024-01-28
這次殷墟的發掘,除地層研究與陶器研究如上文所述以外,其專關於甲骨學的,也有許多重要的貢獻,現略舉二例如次:第一,爲龜甲文例的發見。甲骨出土三十年來學者最初所注意的爲單字,其次爲單句。自胡光煒於民國十七年秋刊印《甲骨文例》一書,於是對於文例始加研究。據研究的結束,“”是“册”字,“”“”是“編”字,“∧”是“六”字,即所謂“册六”,“編六”。......
2023-11-01
石器以磨制为主,陶器生产成为新石器时代最具特色的手工业,是中国原始文化的繁荣时期。甘肃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秦安大地湾、临洮马家窑、广河齐家坪等众多遗址。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碳测年代距今约7800多年,是目前甘肃新石器时代碳测年代最早的文化。......
2023-11-29
汉魏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市东约15公里处。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遗址。据文献记载,汉魏晋时有12座城门,北魏时有13座城门。应是《洛阳伽蓝记》中的司徒府、大尉府、太庙等遗迹。城南的重要遗迹有刑徒墓、灵台、太学和城内的永宁寺等。有棺,有的遗骸上可看出骨折或病变痕迹。灵台是迄今我国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永宁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是洛阳城中最大的一座寺院。......
2024-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