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强烈对比的是留在中国大陆的一群学者。还好他活得够久,经历了“文革”,后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的考古人员不够,后来各省就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文物队和考古队。丰富的考古新发现,让这样的解释架构越来越难应对。更麻烦的还有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还有,在各地考古遗址发现大量的城墙遗址,绝大部分是夯土墙基。这些考古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
2023-08-28
这一读,竟使我状况大乱。文化人类学开阔的视野,逼我重新思考历史、历史学与历史系的训练。相较于文化人类学那种结合科学理论、荒野冒险与文学记录的研究方式,历史,尤其是我当时所了解的传统历史与史学,显得如此狭隘,如此单薄而且古板。
大一下学期,和上学期彻底相反,“考古人类学导论”成了我最感兴趣的一门课。我还是没有花太多时间在陈奇禄老师的课堂上,不是因为对他教的没兴趣,而是嫌他教得太少,教得太慢了。我拿着那份笔记,把下学期“考导”课程中提到的每个人名和每个书名都记下来,然后到图书馆里抱回一堆又一堆的书。
两三个月的时间里,我认真读了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写缅甸高原社会原住民结构的书,读了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和E.E.埃文斯-普里查德(E.E.Evans-Pritchard)的民族志,还找到了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忧郁的热带》的英译本。在台北逐渐热起来的日子里,我坚持阅读。
然后,我确信自己喜爱人类学远胜过喜爱历史。于是我鼓起勇气,到“洞洞馆”[1]的考古人类学系系办,询问如何转系。
系办的助教听不懂我在讲什么。前面三分钟,他认定我要问他如何从考古人类学系转出去,因而带点儿不耐烦地反复声明:“你想转哪个系,就去问那个系,有的系有转系考,有的系没有。”我再三对他说,我就是想转入考古人类学系,所以才来问的,但这话好像无论如何都敲不进他的脑袋中。终于,他弄懂了,惊呼一声:“怎么会?”
考古人类学系没有固定的转学规定。助教帮我问了之后告诉我,因为已经多年没有遇到有学生要转入了,所以,把成绩单交来,然后跟系主任谈谈,应该就可以了。
那年考古人类学系的系主任,是李光周老师。约好时间后,我去办公室见他。他见面的第一个问题当然是:“你为什么会想转来我们系?”我早准备好了答案,立即将我对文化人类学的一点点认识全盘掏出,说了一大堆话,甚至还狂妄地比较了英国的功能结构学派[2]和法国的结构主义学派[3]。
李光周老师面带微笑,很有耐心地听我讲,没有打断。等我讲完了,他才幽幽地问了一句:“这个系叫作‘考古人类学系’,但你都没有讲到考古学?”我愣了一下,还真没防备到会有此一问。我以为显现了自己对于文化人类学的热情与理解,系主任应该是赞许地点头说:“很好,欢迎加入我们!”
我根本没准备,也没有预想的答案。不到20岁的我,只能从心底掏出真话来。我不喜欢考古学,觉得考古是一门很无趣的学问,而且其研究方法与知识推论,大有问题。什么样的东西会留在地下,什么样的东西会被发掘出土,充满了偶然。要如何靠那么偶然又那么稀少的材料,来推断过去的人类文化与历史呢?
李光周老师还是面带微笑,很有耐心地听,也没有打断我。等我讲完了,李老师仍然带着微笑,给了我他的答复:“这位同学,现在我明白你的‘考导’成绩为什么会那么奇怪了。很抱歉,我无法接受你转系,不是因为你刚刚说的话。你来之前,我们在系务会议上简单交换过意见,系里有老师提醒我:一个‘考导’只考了62分的学生,实在不适合转进我们系。”
我想争辩说:“那是上学期,下学期我一定会考出全班最高分!”但话却没说出口。李老师又多加了一句:“不过我个人很欢迎你多到系里来上课,尤其是上上考古学的课。你对考古学很有偏见啊!”
三十多年后回想这段往事,我还是忍不住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满脸燥热。我非但不了解考古学,也不了解中国考古学的惊人成就。我非但不认识代表中国考古学最高成就的学者,例如李济先生,也不知道李光周老师就是李济先生的公子!
【注释】
[1]洞洞馆是台湾大学里的三栋联合建筑,包含农业陈列馆、人类学系系馆和哲学系系馆。
[2]功能结构学派(Fuctionalism School)盛行于20世纪20至50年代,用社会文化系统运行的功能来解释社会文化制度、关系及行为,并形成了一些理论模式,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类学家。
[3]结构主义学派(Structuralist School)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结构分析法。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收录于《结构人类学》一书)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
有关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的文章
构成强烈对比的是留在中国大陆的一群学者。还好他活得够久,经历了“文革”,后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的考古人员不够,后来各省就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文物队和考古队。丰富的考古新发现,让这样的解释架构越来越难应对。更麻烦的还有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还有,在各地考古遗址发现大量的城墙遗址,绝大部分是夯土墙基。这些考古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
2023-08-28
先暂时放下经历过种种争议的文字和文献资料,以考古发现开始,检验目前找到的最古老的考古遗迹与出土对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从八千年前开始,有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我的老师张光直先生在过世前一直努力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进行黄河下游的考古发掘。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要尽量不受后来的看法和偏见干扰,才看得出真正的含义。......
2023-08-28
考古人类学系被戏称为“挖死人骨头”,说老实话,考古学家还真的很在意死人骨头。为什么要这样麻烦地进行二次葬?为什么选择这些东西陪葬?为什么放在这里?考古学很大一部分靠概率,靠运气。但考古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且不管怎么努力,甚至运气也够好,考古能发掘出来的东西,毕竟还是像一幅总共由3600片拼图碎片构成的大拼图,却只是东一个,西一个,给了360片,要我们去解答:这拼图上到底画了什么?......
2023-08-28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年鉴学派在西方史学界占据主导地位。[1]年鉴学派第三代历史学家也跻身于这场史学转型之中。[2]可见,年鉴学派的转型并不是对过去的彻底否定,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新史学”——历史人类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年鉴学派史学家就关注了人类学。1975年,勒高夫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中世纪西方历史与社会”转变为“中世纪世界的历史人类学”。[5]年鉴学派的历史人类学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2023-08-14
我们运用人类学概念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这些神秘费解的结构呢?母女在恩坎加仪式中互换衣衫,人们相信一个新入会者在她举行分离仪式的那一天要是看到了奶树就会发疯,相信一个新入会者在隔离期如果揭开包裹着她的毯子并看见她的村庄就会导致其母死亡,以上这些都是恩登布人自己无法作出满意诠释的象征性行为的细节。这种评注性的说法假定,人们和群体总是按照恩登布社会的理想规范行事的。......
2024-01-21
与《古史辨》大约同一时期,历史学界还有另外一波热闹讨论,那就是“社会史论战”。社会史论战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重读中国历史,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不过,它有更明确的认识基础和目标,那就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方法,重新给中国历史分期。社会史论战和《古史辨》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如果没有可信的史料,无法辩论社会史分期。......
2023-08-28
[62]沃尔夫进而关注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63]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中,沃尔夫也注意到了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他写道:人类学家将这些实际运用和意识形态合理化的特定结合称为“文化”,认为它们具有不随时间改变的内在一致性。[64]沃尔夫在1999年出版的《展望权力:统治与危机的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扩展了对文化概念的批评并将其与对权力的分析联系起来”[65]。......
2023-08-14
新文化史研究的主要进路是人类学和文化理论,将语言看作隐喻,显示出对于权力关系的深刻关注。新文化史的兴起与战后历史学的总体变化相关联,特别是与历史观念和史学观念的变化有密切联系。新文化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进路,一个是人类学,另一个是文化理论。......
2023-11-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