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区域在不同时代,陆续打破了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代之以不连续的世界观。在这两个传统的笼罩下,不连续的世界观明显占了上风,以至于让人们遗忘了。商人抱持的也是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不连续的世界观”把人和非人清清楚楚划分开来,认定人的领域和非人的领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2023-08-28
我们对中国古史多少有点儿印象。这些印象是怎么来的?
让我们回溯到明朝中期,从15世纪的一场争论开始讲起。当时士人圈中,最激烈、最关键的一个争议,是理学上的“程朱、陆王之争”。理学是宋朝以降中国士人学问的核心。理学试图建立一整套解释系统,解释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世界。还有,在这个世界当中,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如何成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人,应该有什么行为,不应该有什么行为?理学既要彻底追究源头,又要提供具体而实用的人生行为准则,是一套既大且细的学问。
理学有两个关键特质。第一,理学探讨的范围甚至比西方的哲学更广。它不只是要解释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还要明确规定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该有的行为准则。第二,理学是“一套”学问,它有严谨的逻辑,将众多内容容纳在一套可以讲清楚的道理中,而不是把这些东西分开,做片段式处理。
“程朱”和“陆王”代表的是理学内部源于不同的推论而产生的两种很不一样的整体态度。“程朱”是北宋的程颐(字正叔)、程颢(字伯淳)兄弟,加上南宋的朱熹(字元晦);“陆王”是南宋的陆九渊(字子静)和明朝的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简单来说,“程朱”认为建立从宇宙到人生的整套学问,关键程序是“格物致知”;而“陆王”却主张,有意义的知识,其核心价值应该是“明心见性”。
“程朱”强调人要变成合格的人,有一套程序,有一套功夫,要循序渐进,认识万事万物之理,进而从中认识“天理”,认识“天理”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划分根植的“性”。为什么朱熹要强调四书,将《大学》《中庸》突显出来,与《论语》《孟子》平起平坐?因为《大学》《中庸》讲的都是程序,都是按部就班、依序进展的功夫。对于“程朱”而言,人要一步步由近及远,由内而外,通过格物致知积累学问。对的学问、丰富的学问,让你成长为对的人、好的人、有用的人。
“陆王”却不是从这种角度看世界的。依照孟子的观点,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在于有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心,在于有良知。良知就是天生的道德心。既然良知——天生的道德心——本来就在我们的心里,怎么要靠后天慢慢去学,靠一套吸收外在知识的功夫才培养起来呢?人的教育程序,一切学问的根本,都在于“致良知”——找到并发挥你的良心。这里不牵涉外在知识。陆象山发挥孟子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者”(《孟子·告子上》),认为内在道德本心是“大”,其他外在的知识相对是“小”,是附加的。
这是看待世界和看待人的两种不同态度,却同属于中国近世社会[1]重要的士人文化。宋朝之后,士人兴起,除了皇室之外,士人拥有最多的资源,更是社会的核心。因科举制长期积累的影响,士人掌控了集体价值的决定权。因此,士人相信什么,不是简单的个人信仰问题。“程朱、陆王之争”愈演愈烈,有其难解的政治和社会因素。
两派争端之所以如此激烈,是因为牵涉科举考试。科举考试的每个环节其实都是政治。谁来出题,出什么样的题目?谁来阅卷,用什么标准阅卷?科举考试决定了很多人一辈子的前途和命运,决定他们一家子乃至整个家族后代的社会地位。“程朱”与“陆王”斗得厉害,因为不同派别对于考题和答案有不同看法,就会选择不同的人,淘汰不同的人。如此一来,宇宙论与人生论的信念,就和派别的壮大或消长紧密联结在一起了。当时社会上拥有最庞大资源的人,分别成了两个巨大的思想派别,一个是“程朱派”,另一个是“陆王派”,两派都必须想方设法压倒对方。
【注释】
[1]根据近代一些学者和日本学者的观点,宋代以后的社会被称为“近世”,与当今常用的“近代”并不是一回事。本系列著作第八册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有关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的文章
然而,在人类历史上,不同区域在不同时代,陆续打破了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代之以不连续的世界观。在这两个传统的笼罩下,不连续的世界观明显占了上风,以至于让人们遗忘了。商人抱持的也是这种连续性的世界观。“不连续的世界观”把人和非人清清楚楚划分开来,认定人的领域和非人的领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2023-08-28
先暂时放下经历过种种争议的文字和文献资料,以考古发现开始,检验目前找到的最古老的考古遗迹与出土对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考古遗址从八千年前开始,有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我的老师张光直先生在过世前一直努力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大规模进行黄河下游的考古发掘。重新认识中国历史,我们要尽量不受后来的看法和偏见干扰,才看得出真正的含义。......
2023-08-28
构成强烈对比的是留在中国大陆的一群学者。还好他活得够久,经历了“文革”,后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中央的考古人员不够,后来各省就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文物队和考古队。丰富的考古新发现,让这样的解释架构越来越难应对。更麻烦的还有长江流域的考古发现。还有,在各地考古遗址发现大量的城墙遗址,绝大部分是夯土墙基。这些考古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
2023-08-28
与《古史辨》大约同一时期,历史学界还有另外一波热闹讨论,那就是“社会史论战”。社会史论战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重读中国历史,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不过,它有更明确的认识基础和目标,那就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方法,重新给中国历史分期。社会史论战和《古史辨》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如果没有可信的史料,无法辩论社会史分期。......
2023-08-28
考古人类学系被戏称为“挖死人骨头”,说老实话,考古学家还真的很在意死人骨头。为什么要这样麻烦地进行二次葬?为什么选择这些东西陪葬?为什么放在这里?考古学很大一部分靠概率,靠运气。但考古就是这么一回事。而且不管怎么努力,甚至运气也够好,考古能发掘出来的东西,毕竟还是像一幅总共由3600片拼图碎片构成的大拼图,却只是东一个,西一个,给了360片,要我们去解答:这拼图上到底画了什么?......
2023-08-28
换句话说,在《春秋》之前,在东周之前,历史都是依照“古史层累构成说”造出来的。“古史层累构成说”一度风靡全国,感染并说服了许多人。本书统一称之为“古史层累构成说”。......
2023-08-28
从甲骨文和古文献学资料中,我们看到有“劦田”[1]的名称,那应该是动用大批人力的集体农耕制度。这里有一个贵族,他是“王大令众人劦田”的劦田领导者,他控有劦田的农具,发给众人去耕作。这里先假定众人就是商朝的一般人民,由贵族管理、领导他们合作劦田。这些镰刀不是用在收成上的,而是拿来提供给众人,让他们协助进行“田”,让土地变成可耕种的田的工作,这叫作“劦田”。“勰田”指的是协力耕作。......
2023-08-28
19世纪考古学崛起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是德国人海因里希·谢里曼。谢里曼拥有惊人的语言天分,会讲18种语言。谢里曼还真走了不少地方。在谢里曼的坚持下,如此疯狂的想法竟然实现了,写下19世纪考古学最浪漫、最惊人的一页。谢里曼改写了考古学史,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带有浪漫幻想的优秀人才陆续投身考古学的行列。......
2023-0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