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筒中筒结构构造配筋要求

筒中筒结构构造配筋要求

【摘要】: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1.结构布置

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外形宜选用圆形、正多边形、椭圆形或矩形等,内筒宜居中。

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内筒的宽度可为高度的1/12~1/15,如有另外的角筒或剪力墙时,内筒平面尺寸还可适当减小。内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竖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三角形平面宜切角,外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8,其角部可设置刚度较大的角柱或角筒;内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10,切角处的筒壁宜适当加厚。

外框筒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距不宜大于4m,框筒柱的截面长边应沿筒壁方向布置,必要时可采用T形截面;

(2)洞口面积不宜大于墙面面积的60%,洞口高宽比宜与层高与柱距之比值相近;

(3)外框筒梁的截面高度可取柱净距的1/4;

(4)角柱截面面积可取中柱的1~2倍。

2.梁截面限制条件和构造配筋

(1)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Vb≤0.25βcfcbbhb0 (6.6-1)

2)地震设计状况:

跨高比大于2.5时:

978-7-111-45870-8-Chapter06-211.jpg

跨高比不大于2.5时:

978-7-111-45870-8-Chapter06-212.jpg

式中 Vb——外框筒梁或内筒连梁剪力设计值;

bb——外框筒梁或内筒连梁截面宽度;

hb0——外框筒梁或内筒连梁截面的有效高度;

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2)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2)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沿梁长不变,且不应大于100mm,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16mm,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增配对角斜向钢筋;跨高比不大于1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应采用交叉暗撑,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400mm。

2)全部剪力应由暗撑承担。每根暗撑应由不少于4根纵向钢筋组成,纵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其总面积As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①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978-7-111-45870-8-Chapter06-213.jpg

②地震设计状况:

978-7-111-45870-8-Chapter06-214.jpg

式中 α——暗撑与水平线的夹角。

3)两个方向暗撑的纵向钢筋均应采用矩形箍筋或螺旋箍筋绑成一体,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

4)纵筋伸入竖向构件的长度不应小于la1,非抗震设计时la1可取la;抗震设计时la1宜取1.15la,如图6.6-2所示。

5)梁内普通箍筋的配置应符合本节2(2)的构造要求。

【例6.6-1】 下列有关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些主张中,何项不够准确?

978-7-111-45870-8-Chapter06-215.jpg

图6.6-2 梁内交叉暗撑的配筋

(A)侧向刚度沿竖向分布基本均匀的框架—抗震墙结构,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和按框架—抗震墙结构分析的框架部分各楼层地震剪力最大值1.5倍二者的较大值

(B)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剪力墙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底层框架柱底部截面的组合弯矩设计值,在进行截面设计时可不乘增大系数

(C)抗震墙地震内力计算时,连梁的刚度可折减,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0

(D)框架—核心筒结构中截面形状复杂的内筒墙体,可按应力进行配筋

答案:(B)

解答:根据《高规》8.1.4条(见6.5.1节2(1)),A准确

根据《高规》8.1.3条(6.5.1节1(1)),B不准确

根据《高规》5.2.1条(6.2.1节3(5)),C准确

根据《高规》9.1.6条(本节内容),D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