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6.1.7结构设防要求与抗震等级

6.1.7结构设防要求与抗震等级

【摘要】: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应用表6.1-13时,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其转换框架和底部加强部位筒体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将建筑工程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对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作了如下规定:

(1)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抗规》规定,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的要求。

《高规》3.9.1条和3.9.2条规定了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设计时,A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12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A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为特一级,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13确定。

应用表6.1-12时应注意:①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适当确定抗震等级;②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其转换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③当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不超过60m时,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应用表6.1-13时,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其转换框架和底部加强部位筒体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

《高规》3.9.5和3.9.6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一层相关范围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相关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相关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高规》8.1.3条还有进一步的规定,具体为:抗震设计时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

表6.1-12 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978-7-111-45870-8-Chapter06-31.jpg

表6.1-13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978-7-111-45870-8-Chapter06-32.jpg

【例6.1-12】 条件同例6.1-2。假定该房屋为乙类建筑,试问,裙房框架结构用于抗力计算的抗震等级,应如下列何项所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B)

解答:根据本节内容,抗震等级为二级。

【例6.1-13】 某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总高度为80m,丙类建筑,设防烈度为8度,场地类别为Ⅰ类。该房屋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特一级

答案:(B)

解答:根据表6.1-1,该房屋为A级高度建筑。根据本节内容,丙类建筑场地类别为Ⅰ类时,允许降低1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即按7度考虑。查表6.1-12得,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例6.1-14】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高40m,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该房屋为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框架的抗震等级为(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答案:(A)

解答:根据表6.1-1,该房屋属A级高度。根据本节内容,建筑场地为Ⅳ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应按8度(0.2g)考虑。又由于框架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倾覆力矩的50%,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按框架结构考虑。因此,查表6.1-12得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