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2.16.1单向板肋梁楼盖的专业教程

2.16.1单向板肋梁楼盖的专业教程

【摘要】:表2.16-1 连续板、梁的计算跨度续)荷载1)折算荷载:为了考虑支座抵抗转动的影响,目前一般采用增大恒载和相应地减小活荷载的办法来处理,即以折算荷载来代替实际计算荷载。3)处于重要部位,而又要求有较大强度储备的构件,如肋梁楼盖中的主梁。对跨度差别小于10%的不等跨连续板和次梁,仍可采用式和式(2.16-

1.按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

(1)计算简图 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板、次梁、主梁均分别为支承在次梁、主梁、柱(或墙)上的连续梁。计算时对于板和次梁不论其支座是墙还是梁,将其支座均视为铰支座。对两边支座为砖墙,中间支座为钢筋混凝土柱的主梁,如果与主梁整浇的钢筋混凝土柱的线刚度与主梁的线刚度之比小于1/5时,则可将梁视作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上的连续梁进行内力分析,否则应按框架计算梁的内力。

对于各跨荷载相同,且跨数超过五跨的等效等截面连续梁、板,除两端两跨外的所有中间跨内力是十分接近的,因此对于超过五跨的多跨连续梁、板,可按五跨来计算其内力。

板、梁的计算跨度l是指在计算弯矩时所采用的跨间长度,其值应按支座处板、梁的实际可能的转动情况确定。一般按下列规定采用:

两端搁置在墙上的单跨板

l=ln+h (2.16-1)

一端搁置在墙上,一端与梁整浇的单跨板978-7-111-45870-8-Chapter02-990.jpg

两端与梁整浇 l=ln (2.16-3)

单跨梁 l=ln+a≤1.05ln (2.16-4)

式中 ln——板的净跨;

h——板厚;

a——梁的支承长度。

对多跨连续的板和梁,对支座为整浇的梁或柱,一般可取支座中心线间距离;当板、梁边支座为砖墙时,边跨的计算跨度l见表2.16-1。

表2.16-1 连续板、梁的计算跨度

978-7-111-45870-8-Chapter02-991.jpg

续)

978-7-111-45870-8-Chapter02-992.jpg

(2)荷载

1)折算荷载:为了考虑支座抵抗转动的影响,目前一般采用增大恒载和相应地减小活荷载的办法来处理,即以折算荷载来代替实际计算荷载。对于板和次梁,其折算荷载取值如下:

板 折算恒载978-7-111-45870-8-Chapter02-993.jpg

折算活载978-7-111-45870-8-Chapter02-994.jpg

次梁 折算恒载978-7-111-45870-8-Chapter02-995.jpg

折算活载978-7-111-45870-8-Chapter02-996.jpg

式中 gq——实际恒载和实际活载。

当板或梁支承在砖墙上时,则荷载不得进行折算。主梁按连续梁计算时,一般柱的刚度较小,柱对梁的约束作用小,故对主梁荷载不进行折算。

2)活荷载的不利布置

活荷载的位置是可变的。为确定支座截面或跨内截面可能发生的最大内力(绝对值),就要正确布置活荷载,与恒荷载组合使每一指定截面的内力为最不利。

确定最不利活荷载布置的原则是:

①求某一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绝对值)时,应使在该支座左右相邻跨布置活荷载,然后每隔一跨布置;

②求某一跨的跨内截面最大正弯矩时,应在本跨布置活荷载,然后隔跨布置;

③求某一跨的跨内截面最小正弯矩(或最大负弯矩)时,本跨不布置活荷载,而在左右邻跨布置,然后隔跨布置;

④求某一支座左、右截面的最大剪力(绝对值)时,活荷载布置与求该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时的布置相同。

(3)内力计算 经验表明,危险截面是在支座边缘处,故实际计算弯矩应按支座边界处的弯矩计算(图2.16-1)。

978-7-111-45870-8-Chapter02-997.jpg

图2.16-1 支座边缘的弯矩和剪力

当均布荷载时

978-7-111-45870-8-Chapter02-998.jpg

978-7-111-45870-8-Chapter02-999.jpg

当集中荷载时

978-7-111-45870-8-Chapter02-1000.jpg

式中 MV——支座中心处的弯矩和剪力;

V0——按简支梁计算的支座剪力;

b——支座宽度;

gq——作用在梁上的均布恒载和活载。

2.按塑性理论计算方法

(1)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Mφ曲线接近水平的延长段即表示在M增加极少的情况下,截面相对转角剧增,截面产生很大的转动,好像出现一个铰一样,称之为“塑性铰”。它可以在弯矩几乎不增加的情况下继续转动(图2.16-2)。

塑性铰与理想铰不同,理想铰不能传递任何弯矩而能沿任意方向转动,而塑性铰处弯矩不等于零而等于该截面的受弯承载力Mu,并且只能在Mu作用下沿弯矩作用方向,绕不断上升的中和轴发生单向有一定限度的转动。

塑性铰的转动限度主要取决于钢筋种类、配筋率和混凝土的极限压缩变形。受压区相对高度ξ值较低时,其内力重分布主要取决于钢筋的流幅。当ξ值较大时,其内力重分布主要取决于混凝土的极限压缩变形。

978-7-111-45870-8-Chapter02-1001.jpg

图2.16-2 Mφ关系曲线

(2)连续梁内力塑性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关于连续板、梁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的计算方法很多,但目前工程结构设计中应用较多的是弯矩调幅法。所谓调幅法,是调整(一般降低)按弹性理论计算得到的某些截面的最大弯矩值。

一般由于支座负弯矩值较大,而将支座负弯矩进行调幅,调幅后,使支座负弯矩钢筋数量减少,这样也可以解决支座截面处钢筋过于密集不利于浇灌混凝土的问题。为了使钢筋便于配置,应力求使各跨跨中最大正弯矩与支座的最大负弯矩值相接近。

对弯矩进行调整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控制弯矩调幅值,在一般情况下不超过按弹性理论计算所得弯矩值的25%。

2)为了使正常塑性破坏时要求的内力重分布过程得以充分发挥,使整个结构或局部形成机动可变体系后才丧失承载力,必须保证在调幅截面形成的塑性铰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规定相对受压区高度978-7-111-45870-8-Chapter02-1002.jpg。亦即要求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ξ不能太大,ξ愈大,截面塑性铰转动能力或极限塑性转角就愈小。另外,ξ不宜小于0.1,因为ξ过小,塑性铰的转动就过大,造成裂缝开展过大。

3)宜采用具有较好塑性的HPB300级或HRB335、HRB400和HRB500级钢筋。

4)为了满足平衡条件,调整后每个跨度两端支座弯矩MAMB绝对值的平均值与调整后跨中弯矩Mc之和,应不小于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M0的1.02倍,即

978-7-111-45870-8-Chapter02-1003.jpg

5)除满足式(2.16-13)外,在均布荷载梁中,调整后的支座弯矩(按绝对值)或跨中弯矩均应满足

978-7-111-45870-8-Chapter02-1004.jpg

式中 gq——作用在梁上的均布恒载和活载。

(3)内力塑性重分布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对于下列结构在受弯承载力计算时,不应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而应按弹性理论方法计算其内力。

1)直接承受动力和重复荷载作用的结构。

2)裂缝控制等级为一级或二级的结构构件,如水池池壁、自防水屋面以及处于侵蚀性环境中的结构。

3)处于重要部位,而又要求有较大强度储备的构件,如肋梁楼盖中的主梁。

(4)调幅后的弯矩、剪力值

1)弯矩 板和次梁的跨中及支座弯矩按下式计算

M=αg+ql2 (2.16-15)

式中 α——弯矩系数,板按图2.16-3a采用,次梁按图2.16-3b采用;

gq——均布恒载和活载;

l——计算跨度。

2)剪力

V=βg+qln (2.16-16)

式中,β为剪力系数,按图2.16-3c采用;ln为净跨度(不论何种支座均取净跨长)。

对跨度差别小于10%的不等跨连续板和次梁,仍可采用式(2.16-15)和式(2.16-16)计算,但支座弯矩应按相邻的较大计算跨度计算,跨中弯矩仍取本跨的计算跨度计算。

3.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

(1)板的计算和构造

1)板的计算特点

978-7-111-45870-8-Chapter02-1005.jpg

图2.16-3 弯矩和剪力系数

a)板的α值 b)次梁的α值 c)次梁的β

①支承在次梁或砖墙上的连续板,一般可按内力塑性重分布的方法计算。

②板一般均能满足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设计时可不进行受剪验算。

③板的计算宽度可取为1m,按单筋矩形截面进行截面设计。

④单向板作为连续板按内力塑性重分布方法计算时,对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的单向板,其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计算所得的弯矩可减少20%,其他截面则不予减少。

2)板的构造要求。除第2.13.1节板的构造要求外,支座附近承受负弯矩的钢筋,可在距支座边不少于a的距离处切断,a的取值如下:

q/g≤3时,978-7-111-45870-8-Chapter02-1006.jpg

q/g>3时,978-7-111-45870-8-Chapter02-1007.jpg

式中 gq——作用在板上的恒载、活载设计值;

ln——板的净跨。

(2)次梁的计算和构造 次梁可按内力塑性重分布方法进行内力计算。

当次梁的高跨比h/l=1/18~1/12,截面的宽高比b/h=1/2~1/3时,一般可不必进行使用阶段的挠度和裂缝宽度验算。

(3)主梁的计算和构造

1)主梁的计算特点。主梁内力计算通常按弹性理论方法进行,不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

计算主梁支座负弯矩钢筋时,其截面有效高度应取:单排钢筋时,h0=h-(50~60mm);双排钢筋时,h0=h-(70~80mm)。

2)主梁的构造要求:主梁除按2.13.2节梁的构造要求外,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按下式计算

F≤2fyAsbsinα+mnfyvAsv1 (2.16-19)

式中 F——作用在梁的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设计值;

fy——吊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v——附加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b——每一根吊筋的截面面积;

m——在宽度s=2h1+3b范围内附加箍筋总数(见图2.13-6b);

n——同一截面内附加箍筋的肢数;

Asv1——附加箍筋单肢的截面面积;

α——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间的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