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1.6.6结构分析-全国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教程

1.6.6结构分析-全国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教程

【摘要】:1.除《抗震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

1.除《抗震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

2.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抗震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当《抗震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3.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重力附加弯矩是指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平均层间位移的乘积;初始弯矩是指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支撑)结构在重力附加弯矩Ma与初始弯矩M0之比符合下式条件下,应考虑几何非线性,即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式中 θi——稳定系数;

Gi——i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计算值;

Δui——第i层楼层质心处的弹性或弹塑性层间位移;

Vi——第i层地震剪力计算值;

hi——第i层层间高度。

上式规定是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影响的下限,其上限则受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控制。对混凝土结构,θi一般均在0.1以下,可不考虑弹性阶段重力二阶效应影响。当在弹性分析时,作为简化方法,二阶效应的内力增大系数可取1/(1-θ)。

4.结构抗震分析时,应按照楼、屋盖的平面形状和平面内变形情况确定为刚性、分块刚性、半刚性、局部弹性和柔性等的横隔板,再按抗侧力系统的布置确定抗侧力构件间的共同工作并进行各构件间的地震内力分析。

5.质量和侧向刚度分布接近对称且楼、屋盖可视为刚性横隔板的结构,以及《抗震规范》有具体规定的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其他情况,应采用空间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

6.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2)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抗震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3)复杂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合适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4)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