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监督机制

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监督机制

【摘要】: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由各级主管部门去组织或由各专业所办单位主动提出要求,对该专业进行评价和监控。对于评估不合格的职业院校品牌专业,视情况给予限期整改或取消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的处理意见。品牌专业所属单位是其建设的重心,各单位行政负责人是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责任人。

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品牌专业建设和运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需要学校社会和主管部门进行动态监控,其中学校的自我监控尤为重要。对于发现的问题,监控部门或责任单位要加以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如属于可控制的不利变化,要督促专业建设单位尽快加以纠正,必要时可实行滚动建设和淘汰制度。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吸收多方资源来对专业的建设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专业的建设和运行能够和建设计划保持动态适应。但这种监控的目的是帮助专业及时获得绩效反馈信息,不应当以牺牲专业办学自主性为代价,相反地,要提高专业的自主办学能力和自律机制,促进政府、职业院校、市场的统一。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由各级主管部门去组织或由各专业所办单位主动提出要求,对该专业进行评价和监控。

一、教育主管部门实施动态监控

强化教育主管部门的监控职能,建立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建设情况的监控机制。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大职能就是监控职能,在进行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的动态监控上来,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展开:

1.成立品牌专业指导委员会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成立品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方式,其成员由各校学科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其监控内容包括专业建设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否得以提高,品牌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资源分配和利用情况如何,对同类专业是否达到示范作用等。

2.开展品牌专业合格评估

教育主管部门对品牌专业进行合格评估,即采取以一定时间(如3年或5年)为周期的方式,组织相关专家对各职业院校品牌专业进行合格评价。评价内容需要结合各职业院校品牌专业规划的建设内容,评价标准需要按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科类别而制定不同专业的最低合格标准。通过专家的评估,对各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形成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估结论。对于评估不合格的职业院校品牌专业,视情况给予限期整改或取消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的处理意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合格评估,强化政府部门对职业院校品牌专业建设情况的监控,从而促进各职业院校切实强化品牌专业的内涵建设。

3.定期公布品牌专业建设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品牌专业质量排名标,定期向社会公布品牌专业建设点的建设成效和评价结果并进行排名,以加强社会监督、督促职业院校努力提高品牌专业的办学水平。

二、职业院校实施自我监控

要想保证品牌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提高管理成效。要完成品牌专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和谐的品牌专业体系,实现品牌专业发展目标,职业院校的自我监控尤为重要。

1.加强品牌专业职能部门的协调功能

进一步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管理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制定并落实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为品牌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品牌专业建设实行学校、品牌专业所在单位和品牌专业带头人三级管理体制。品牌专业所属单位是其建设的重心,各单位行政负责人是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责任人。

2.实施品牌专业带头人负责制

明确品牌专业带头人的权利,使其对品牌专业建设进行全面负责。品牌专业带头人要对学术权利进行全局统筹,品牌专业规划的制定、研究方向的把握、梯队建设与人才的引进、品牌专业科研任务的制定、学术交流的开展、品牌专业经费的使用等一系列品牌专业建设工作,都由品牌专业带头人负责。充分发挥品牌专业带头人在品牌专业设立及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3.组建一支专家型的品牌专业监控队伍

职业院校可以成立品牌专业指导机构,负责监控与评估品牌专业建设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并监督落实。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教学监控队伍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与考核办法,切实加强对品牌专业教学过程的监控。

4.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的调控与管理

职业院校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阻力和困难,如果没有良好的品牌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就很难保证品牌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可设立校级品牌专业设置管理部门,通过对品牌专业规划的制定、岗位的设置、财政的支持、专业的评估及过程的监督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对不同建设目标的品牌专业和不同级别的品牌专业,设置数量不同的职务岗位,在经费的分配上拉大差距;建立品牌专业建设质量监控体系和品牌专业评估制度,对建设出现问题的品牌专业进行指导,加大监控力度。实行以评分层,依据评估结果和建设成效实行扬优扶重和分类指导,实现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