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问题探讨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问题探讨

【摘要】:但是,实际上,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定位偏离,出现定位过高或定位过低的问题。山东滨州地区的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也存在类似“专业布局与当地‘蓝经济黄’产业布局不吻合、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过程中,也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动态联系不够紧密,对劳动力市场调研不够充分。

一、互动主体目标不一致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关系到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职业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相比,有自己的特点所在。职业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更注重实践,更强调应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职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培训,它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更强调知识、技能、素质的系统化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出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但是,实际上,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不一致,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定位偏离,出现定位过高或定位过低的问题。定位过高就是把培养目标定位于理论型或研发型人才,向普通本科教育倾斜,甚至不切实际地超过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过低就是把高职教育等同于中职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不懂理论的低技能操作人员。目标偏离则行动偏离,高等职业院校找不到自身合理的定位,不仅使自己失去特色,还会给自己带来发展的困境。在专业层次定位上不准确,导致区域经济所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缺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前几年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的劳动力市场“技工荒”现象就是由此引发。

除了人才规格的目标不一致之外,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存在的问题还有人才类别的目标不一致。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区域特色不明,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区域特色定位不准确。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有一种倾向,就是都要创建本科院校,却使自己失去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中专业趋同现象明显。二是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现象。高燕南研究了浙江省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数量上的变化与浙江省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之间的相关程度,得出“浙江省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及其调整与劳动力市场呈弱度相关”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市场经济不相协调的问题。山东滨州地区的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也存在类似“专业布局与当地‘蓝经济黄’产业布局不吻合、不匹配的问题”。

二、互动缺乏前瞻性

教育自身所特有的滞后性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时必须具有前瞻性,根据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建设新兴专业或淘汰落后专业,调整现有专业的建设和结构,并建立一套自适应机制和运行控制机制,以应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变革,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互动过程中,也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动态联系不够紧密,对劳动力市场调研不够充分。即使有些职业院校或研究机构对此做过分析和预测,也多是从经验层面开展研究,很少有专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相应对策的科研机构,更少有建立劳动市场中长期预报的数学模型,因此专业建设缺乏“预警机制”,专业实施缺少“预期诊断”。很多高职专业都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已经出现某种职业很长时间之后才被开设,某些职业院校即使捕捉到某一新兴专业的信息,但是等到筹备好开设专业的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曾经新兴职业已经如潮水般退去,而新的职业又悄然出现了。很多院校不能前瞻性地设置专业,导致专业设置滞后,这样必然会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困难。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部分学校根据短期需要就创办一些与此匹配的专业。但是,经过三年时间的培养,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需要进入劳动力市场时,这些职业院校才会发现这些专业已经人才饱和,无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了。此时,这些毕业生只能到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匹配的岗位上就业,甚至失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例如,几年前商科类专业成为热门,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纷纷开设金融、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但是,等到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时,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劳动力市场需求发生了改变,这些专业对应的岗位已经饱和,社会不再需要大量的金融、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技术人才,这些毕业生就很难找到工作,而这种情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缓解。

由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时缺乏前瞻性,很多职业院校在决定专业设置时仅仅是从容易招生的角度考虑,盲目设置一些热门专业,从而导致专业设置随意性很大。在专业建设时没有调研有关的专业人才供需状况,形不成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不能与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不能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环境和办学特色,因此导致学校缺乏长远的专业建设。此类盲目的专业建设不仅仅使新增的专业没有竞争优势,而且会失去自身传统的办学优势,这也意味着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学校又不得不频繁地调整或更换专业。这种行为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21世纪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技术半衰期的不断缩短,要求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敏锐的嗅觉和灵活的反应。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前瞻性不足将会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无法跟上经济变化的步伐。

三、互动机制不稳定性

所谓建设,即是对未来若干年的总体考虑,或是五年或是十年。一个专业从开设到成熟亦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一支成熟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形成需要5~10年的时间。尽管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飞快,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很快,但是专业却不能随时更替,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稳定性与职业需求的变化性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

由于专业建设缺乏前瞻性,对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把握不准确,专业口径设置过窄,人才适应性弱,职业教育的区域经济适应性减弱,职业院校只能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变动,随时增删专业,造成专业建设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专业内涵无法深化,出现“课程体系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够,无论是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既不及时更新课程教材内容,也没有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建设存在目的异化现象,具体体现在重申报,轻建设、轻应用,精品课程及其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的课堂上应用很少。资源建设短缺仍是制约教学质量、制约“教学做一体化”的瓶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中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比例很低,参加过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也很少。教师中曾下厂实践的比例不少,但有实质性锻炼的比较少,双师培养呈形式化倾向。课堂教学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学的内容无法迅速应用于社会,“高职教学内容与中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处理有待完善,如何做到理论适度、突出实践,仍然认识不很清楚”,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实训教学力度不够”“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师资力量跟不上”等现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教学质量亟须提高等问题无法解决,最终职业院校无法建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牌和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