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成果

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成果

【摘要】:三、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与人才成长规律,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品牌。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进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思想、目标、模式的集中体现和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根据学科发展与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人才培养具体方案,体现了专业人才品牌。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专业数目压缩、专业口径拓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等目标都成为设置专业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一、依据学校定位来制定培养方案

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注重科学研究,争取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后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品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于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院来说,这些院校主要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而服务的,它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所以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具备工作经验的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制定培养方案的一般程序: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学习、理解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及规定;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及要求;由相关系部主持制定培养方案,经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讨论审议,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定,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培养方案既要符合职业院校教学基本规律,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各门课程都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围绕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任课教师应熟悉培养方案,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课程的教学时数、学期分配等,以掌握授课的深度和广度,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总之,处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应在充分考虑学校的定位和现实情况后,为学生制订具有本校自身品牌的培养计划。这样既符合学校本身的发展,而且也能为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二、培养方案的普遍问题

职业院校普遍采取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当前,我国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大体上遵循着“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第一类课程是学生接受全面素质教育必需的基础知识,不同职业院校和专业的差别甚微;第二类课程由于不同职业院校相同专业所依托的学科基础、学术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等各不相同,专业品牌差异很大,是体现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重点;第三类课程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是为社会需求而设置的。

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社会对职业教育和人才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第二,未能准确把握学校办学定位并形成与之相一致的培养方案;第三,缺乏有品牌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与人才成长规律,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品牌。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育原则,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坚持“激励创新、发展个性、加强综合、提高素质”的基本思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科学定位,突出品牌

以学生发展为本,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学科发展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逐步形成品牌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方向,切实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品牌和行业品牌。

2.夯实基础,提高素质

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充分体现公共基础课程的“宽、厚、实”,专业特质的“新、精、特”,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加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整体优化,强化实践

注重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构建课程拓扑图和能力转换矩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形成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4年不断线的立体化、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4.发展个性,鼓励创新

坚持以学生为本,贯彻因材施教理念,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选课,完善学分制管理。搭建创新教学平台,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加强创新理论与创新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创新学分,促进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

5.立足规范,分类培养

根据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要求,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体现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5年)》中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同时,培养方案的修订要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专业认证要求和行业标准。

四、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按照系统优化、知行统一、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下,全面系统地设计好品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过程要求。

1.注重课程设计个性化、课程结构立体化、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设计个体化,即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塑造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课程结构立体化,即建立通识与专业、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课程相互渗透的立体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综合化,即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体现综合性,适应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加强不同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增加新兴学科课程和跨学科交叉课程的比例,探索开设能反映现实重大问题和基础问题的研究型课程。

2.注重构建交叉立体的课堂体系建设

课堂教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外,职业院校应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为导向,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推进素质拓展和能力培训的能力课堂、实践实训基地的实践课堂、在线开放教育的在线课堂和国内外研修访学的交流课堂等多渠道协同培养体系的建设。

3.注重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强化“三个突出”:

(1)突出夯实基础。整合优化平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2)突出专业主干课程,柔性设置专业方向,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和比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做到“术业有专攻”,实现个性化培养;按照专业人才的核心要求,形成“强大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立和完善研究方法课程群,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灵活的整体概念、学科研究方法。

(3)突出品牌课程。校内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教授开设前沿品牌课程,及时将相关行业的新科技、新理念等学科前沿内容引入课程,促进学生在现代化、国际化视野下发展自我,品牌课程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在进一步整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将基础性、提高性、综合性三个层次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项目固化到培养方案中,系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4.培养方案信息化

开发课程与培养方案管理系统,重新编码课程,重构课程库,系统填报培养方案,为培养方案的审核及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为以后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学业辅导、毕业资格审核等教学运行的智能化信息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是学校办学定位、办学品牌、发展目标与改革思路的集中体现。要紧密结合国家、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彰显品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作为品牌专业培养方案,在制定的时候要注重及时吸收、整合、提炼所依托学科的学术成果,洞察学科发展前沿与发展动向,弄清社会认可点。同时,结合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动向,修订并完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也要注重前瞻性和专业品牌鲜明性的有机结合,将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学科建设成果体现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中,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