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用梯度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将这种区际的发展不平衡看作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

“非均衡”是经济学术语,原意指不存在完善的市场,即“不存在灵敏的价格体系的条件下所达到的均衡”。在非均衡发展状态下,资源配置方式会变得复杂,效益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但实际上,非均衡也是均衡的一种,是一种市场不完善下的均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均衡,因为在现实条件下完全绝对的均衡是不存在的。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在非均衡状态下,通过经济内部的不断改革与运作,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过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又可以细分为两类理论: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与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二、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较为著名的无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有:增长级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增长级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某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接着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向其他地区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作用,这种经济增长的情况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使用的地区,因此这种非均衡增长的必然性会对其他少数地区产生支配效应,这样就会使少数地区处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配地位,从而共同推动经济的增长。对其他地区产生的支配效应指的是“少数经济单位通过不对称、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的效应控制着其他经济单位的现象”。此外,该理论也认为,“创新能力在地区间的差异是支配效应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规模、交易能力和经营性质的差异决定了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同”。

在增长极理论之后,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提出了非均衡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不是同时出现在每一处,但是经济增长一旦出现,就会首先从一个或多个实力较强的区域中心(或者称为增长点或增长极)开始,而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与区域间的经济不平等是经济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用梯度来表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将这种区际的发展不平衡看作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该理论指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转移是决定区域经济盛衰的主要因素,而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且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序地从高梯度地区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三、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

目前,关于有时间变量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提出的区域发展核缘模式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的倒“U”字理论。

核缘模式理论指出,区域经济增长包括四个空间组织的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初始阶段,以矿业和地方性农牧业资源的开发为主,进而建立起没有明显区域划分的相对独立的地方发展中心;进入工业化初始,经济投资主要集中在一两个地区,逐步形成了比较单一的空间经济二元结构,同时,区域的差异也趋于增大;在工业化成熟时期,增长次核出现在边缘地区,导致多远核缘关系更加复杂,此时,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少;在区域发展的后期,建立了相互依赖、多级体系的核缘关系,因此区域发展逐渐稳定,并达到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从上述发展过程来看,核缘模式理论注重在过渡时期(工业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5%),在区域政策的基础上为核心地区逐步建立相对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及空间组织能力,进而逐级使“新的核心地区在边缘活起来”,直至到达“空间经济完全一体化”,最终建立完善的核缘结构。倒“U”字理论指出,经济发展初始时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区域发展差异以及非均衡过程及其扩大,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或水平后,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需要满足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均衡过程缩小这两个条件。可见,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所要满足的必要条件是完全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