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选择理论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实践

教育选择理论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实践

【摘要】:我国研究者翟静丽在此基础上将西方教育选择理论分为三大派别:教育公共选择、教育市场选择、教育完全市场化。在实现第四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的转化过程中,个体选择教育空间和方式与选择私人产品没有多大的差别。从教育供求和教育选择的理论角度来看,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符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变革,只有那些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符合行业的企业需求的专业才能保持专业的活力。

1997年,《学校选择理论的回顾和前瞻》(school choi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ahead)一文根据教育资助方式和教育生产方式的标准将教育服务的提供与生产的类型分成了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私立学校和家庭学校,这一模式是由私人资助和私人生产的;第二种模式是教育凭证制度、特许学校、磁石学校等,它由公共资助的私人生产方式;第三种是消费者付费的和非公共资助的教育,这是私人资助公共生产教育类型;第四种是传统的功利学校,由公共资助的公共生产教育类型。

我国研究者翟静丽在此基础上将西方教育选择理论分为三大派别:教育公共选择、教育市场选择、教育完全市场化。

一、教育公共选择

教育公共选择派别保持第四种类型的教育基本形式不变,由政府提供资助并能直接供给。改革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学校、学生和家长能减少在公共资助和公共生产组合中所受的约束。教育公共选择仅仅是通过体制内的不断变革,为学生们和家长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事实上,它并不主张改变传统的公立教育体制的基本形式。学生们和家长们得到的选择机会主要是指学生能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以及在学校里学生也能自主选择种类繁多的课程。该学派强调,一些外部问题和一些像信息不完整问题会难以预见地出现在教育服务的提供与生产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市场在教育服务的提供与生产过程中并不是全能的,所以还需要使用政府力量。

二、教育市场选择

教育市场选择派别的观点是,在第四种类型的教育模式向第二种类型的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政府应该提供不同资助方式的学校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不是直接的教育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竞争可以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从而进行转化。教育市场选择学派认为教育要实现的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是相互统一的,如果每个家庭实现自身的教育偏好,这也就相应地实现了学校教育的目标。教育市场选择学派因此而认为教育市场需要教育凭证,因为建立相应的教育凭证制度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具有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教育服务的权利。这一制度认为教育凭证制度对教育市场的选择所起的主导作用是:政府将每个学生需要的教育费用折合成证券,并告知学生的家长,家长能够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承受能力来为孩子选择其将要就读的学校类型,从而打破了原有的政府开办学校或给学校拨款的形式,让家长能使用政府发放的证券来为子女缴纳学费,以此学校可以再到政府部门将证券换成现金。可以看出,教育凭证的使用对于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育完全市场化

教育完全市场化这一派别认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适用于教育,其提出的自由市场模型也能运用到该领域中。在实现第四种模式与第一种模式的转化过程中,个体选择教育空间和方式与选择私人产品没有多大的差别。政府不再对教育进行资助,相应的教育税也必须取消,这样通过减轻家庭税收负担的形式来提高每个家庭的教育支付能力,对学校的直接拨款或者是给家长教育凭证都不再需要。教育机会由营利性的组织提供,营利性的组织会尽可能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从而追求自身的利益。激进派认为这种完全市场化的教育选择能够避免税收带来的额外财政成本,同时也将营利性组织引入到教育之中,因此这一派别认为需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

从教育供求和教育选择的理论角度来看,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符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变革,只有那些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符合行业的企业需求的专业才能保持专业的活力。然而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职业院校的专业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是极具稳定性的,这种稳定性所带来的滞后性和区域经济、行业引领下的专业的及时性和创新性是相互矛盾的,如何调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使其在专业稳定性和创新性之间寻得发展的平衡,既能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动”,也能符合职业院校本身的“静”,也是本书相关研究着重探寻的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