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互动理论:完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完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

【摘要】:社会互动理论的相关研究,对于人们完善日常生活互动中的行为方式、把握人们的互动规律,并改善人际关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互动论作为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理论视角主要研究的是人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往的,在交往的过程中具有什么特点。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互动”这一概念是指不同的行动者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进行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这里的“行动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在教育社会学中,不同的社会互动理论家、教育学家对社会互动与教育之间问题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但是,正是各种不同的社会互动理论的研究与主张,用不同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教育与社会互动问题的有关知识。

社会关系是在不同的行动者之间形成的,对这些社会关系起到凝固化、制度化的是社会中的规范、制度或结构。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学家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社会只是特定互动总体的综合体,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齐美尔对社会交往、社会冲突与凝聚,以及统治与服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互动的维度和性质是社会互动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互动方式,将互动分为顺从型、冲突型和合作型等类型。以下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以乔治·米德为代表人物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米德通过研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提出人们在社会中通过与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经验的现实。我们在社会中形成什么样的交往模式,是根据对各种情景的不同定义而形成的。“符号”是指能够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互动”是指在有意义的符号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行动过程。要理解人们的行为就需要解释不同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而人们就是通过不断地对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进行修正,才能够在与其他群体进行互动的过程中理解他人的态度以及不断掌握各种概念的意义。符号互动理论中强调的“对符号所代表意义的不断修正”对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专业建设中,在区域经济、行业发展总体不能控制的前提下,职业院校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建设目标指向,要在专业建设的动态过程中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变化,要在专业建设的目标指向中匹配行业的发展。

二、本土方法论

加芬克尔提出的“本土方法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认为理所当然的规则所决定的。互动的进行需要一定的程序、规范进行约束,一旦违背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这些对人们的互动行为进行约束的规范、程序与过程,又称为“蓝图”。社会互动理论的相关研究,对于人们完善日常生活互动中的行为方式、把握人们的互动规律,并改善人际关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区域、行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中,无疑具有明显的启发作用。

按照社会互动系统论的观点,社会系统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需要通过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自身的结构,并发挥出自身的功能。同样,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也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由很多子系统构成,我们需要这些子系统形成合力并发挥功能。从现实发展来看,区域经济、行业以及各职业院校都是专业建设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协调和互动机制。运用互动理论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联系状态,对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