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揭秘三国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闻

揭秘三国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闻

【摘要】:在凉州,玄奘的行踪被官府发现,凉州都督李大亮勒令他返回长安。玄奘一行不敢公开在路上走,只得昼伏夜行。再次上路不久,跟随玄奘的两个小僧先后离开。老夫很钦佩玄奘不畏艰辛的精神,他提醒玄奘前面还有千难万险,可玄奘坚定地表示: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也不后悔!麴文泰只得答应放玄奘西行,两人还结拜为兄弟,玄奘应邀又停留一个月讲授佛经。

玄奘姓陈,名祎,生活在唐初太祖、太宗年间。通常,人们称他为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玄奘苦心钻研佛学、遍访国内名师,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已翻译过来的佛经中有很多错误,且所说纷纭,难得定论。为此,他宾思苦想,终于决定到天竺(今印度半岛)佛教的发祥地去学习、探索,并取得《十七地论》经回来解释人们的疑惑。

唐初政权刚刚建立,各项制度尚不完备,而且与西部地区突厥的关系也很紧张,所以,玄奘虽一再申请出境西去,但均未获准。在此期间,他学习了梵文,了解了西域、天竺的风俗,充分考虑了可能遇到的种种苦难,做好了西去的一切准备。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私下里跟着一些商人悄悄地从长安出发,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县)、兰州,到达当时的西部边陲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县)。在凉州,玄奘的行踪被官府发现,凉州都督李大亮勒令他返回长安。此时,幸遇当地佛教领袖慧威,暗中派慧琳和道整两徒弟护送,继续西行。玄奘一行不敢公开在路上走,只得昼伏夜行。当他们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时,瓜州刺史孤达听说有法师来此,非常高兴,盛情相待。此时,玄奘骑的马已经倒毙,而前面尚有深不可渡的瓠芦河,有兀立的五个烽,还有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无奈,玄奘只得停留一下。可就在此时,却来了凉州通缉他的公文,瓜州州吏李昌是个“崇信之士”,就揣着缉拿玄奘的文书来找玄奘,问他是不是要抓的那个玄奘,李昌说:“您必须说实话,如果您真的是,我愿给您出主意想办法。”交谈中,李昌为玄奘立志求经、勇往直前的精神所感动,当面撕毁公文,催促玄奘快出关西行。

再次上路不久,跟随玄奘的两个小僧先后离开。不久,玄奘又遇到当地一名叫石槃陀的胡人。石粲陀自告奋勇,愿意做玄奘的向导,还引一位老夫来见玄奘。老夫很钦佩玄奘不畏艰辛的精神,他提醒玄奘前面还有千难万险,可玄奘坚定地表示: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也不后悔!老夫激动之下,将一匹曾经往返伊吾国十五次的老马赠给玄奘。玄奘和石槃陀,借着夜幕的掩护混出了玉门关。

出了玉门关,两人都累了,就在草丛里歇下了。歇了一会儿,玄奘似睡未睡,忽见石檠陀拔刀而起,慢慢逼进玄奘,转而又退了回去。玄奘怀疑他起了异心,就起身端坐诵经,石槃陀重又躺下睡去。待第二天天亮,石檠陀说:“前面的路途还很长很险,一路上无水无草,只有五烽下有点水,必须夜间去才能偷来,但一旦被发现,必死无疑。依我看,往前走只有死路一条,不如收拾行装,早早返家,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玄奘知道他打退堂鼓了,就随他去了。从此,玄奘只身在沙漠里行走。沙海浩浩,一望无际,哪有路径可循呀!唯有随着一堆堆骸骨和一团团驼马粪便的踪迹前进。就这样,他走了80多里,来到了第一座烽火台下。为不被发现,他藏在沙沟之中,待天黑后才走。转到烽火台的西侧,忽见一汪泉水出现在眼前,他牵着马下去喝水,突然间一箭射来,差点射着膝盖。玄奘急忙向烽火台下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请你们不要射箭!”并牵着马向烽火台走去。唐朝边官弄清了他的来历后,都很钦佩,送他过了烽火台。当夜他到了第四烽,校尉王伯陇还留他住了一夜,又送他一大皮囊水和马料、干粮等。并告诉他,第五烽上的校尉是个粗暴的人,最好绕道而行,去野马泉取水,再往西行。

玄奘在罕有人迹的戈壁滩上走了一百多里后迷路了,而且不慎又将皮囊掉在地上洒掉了水,遇此困境,他记起自己曾立下誓言,又毅然继续向西。这样走了五天,滴水未进,终因舌焦腹饥昏倒在沙漠中。半夜,又被荒漠中的凉风吹醒,他强打精神又继续前进。走出几里后,那匹老马忽然拼命跑起来;原来,不远处有一片绿洲和泉水,他们喝了个痛快。有了生命的活力。

出了大沙漠,经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县西四堡)来到高昌国 (今新疆吐鲁番)。高昌国国王麴文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热情地把玄奘迎进王城,盛情予以款待。他为法师的惊人之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希望玄奘留下来,但玄奘志在西行。他又假意要送玄奘回大唐,玄奘则用绝食来感化他。麴文泰只得答应放玄奘西行,两人还结拜为兄弟,玄奘应邀又停留一个月讲授佛经。行前,文泰送给他许多衣物、食品、马匹,还开了路条,让沿途各国国王给玄奘西行以方便。

此后,玄奘又与风暴搏斗了七天七夜,翻雪山,过险关,终于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夏末,到达此次西行的目的地北印度。在那里,他受到隆重的欢迎。从离开长安那天起到此时,玄奘艰辛跋涉,历时接近一年。在印度他停留了17年,进行取经、学法及授业讲课。贞观十九年(公元646年),玄奘返回长安。

自唐以来,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西游记小说等传世之作,都是以玄奘西天取经为蓝本而创作的,玄奘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不畏艰险,孜孜以求的美德,一直被人们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