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当时,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更多地还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行动的人是少之又少,还没有形成个性解放势不可当的大潮。涓生和子君无疑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可能会首先尝到新鲜的美味,但也可能因此会遇到不可预知的危险,他人的不理解、嘲讽和社会的威压也会随之而来。子君和她的叔父早已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作侄女;涓生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他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两个人被威压到社会的一角,几乎过着纯二人世界的生活。
事实上,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出生就有亲情的包围,随后,又有友情的体悟,他的感情世界才会因此而渐渐成熟,而爱情是在此基础上最为辉煌灿烂的部分,人的感情世界才会是全面的。而涓生和子君失去了亲情和友情的基础,那么,灿烂的爱情也会因此被悬空,最终从神性的天空滑落到日常的地表,失去其美妙而黯淡下去。这是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尽去的又一原因,这个原因实际上是传统社会氛围对西方现代个性解放的重压使然。但反观涓生和子君一开始毅然决然与传统社会决裂的矫枉过正的做法,只选择了西方家庭形式的做法,最终促使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广大空间,被威压在吉兆胡同那可怜的一隅,而他们直接感受到的威压又似乎来自对方,最终不免要分离和各自逃离。
诚然,在那个时代要冲破封建专制的束缚需要激进和矫枉过正,但从长远的生存角度来看,他们西方化选择的同时,也要有中华传统优秀家文化的保留,以避免文化上的激烈冲突与扼杀,亦可避免被威压在另一孤独的世界。而西方化家庭形式的建立,不见得就能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西方健康的婚恋文化常常是两个对等灵魂的平等对话,而中国传统婚恋似乎更多讲求阴阳和谐内外有别有主有从,所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事实上,这两种文化各有优长与不足,需要彼此取长补短与交汇融合,需要中华家文化中阴阳和谐理念和西方平等尊重的融合,而不是彼此冲突与扼杀。
众所周知,一切历史文本都是当代史。事实上,用当代文化眼光来看,以中华文化为基,两种文化精华交汇融合下的家庭,才是真正幸福美满的家庭。中国传统家文化中的“阴阳和谐”,要有一个有智慧、有理性、能起到领导表率作用的家长,同时也要有西方夫妻平等的基础,所以,在阴阳和谐夫妻平等基础上,具体分工会有所不同,此乃是性别差异与优势互补而自然形成的,家长同时起到了君的领导表率作用,亲的爱心呵护作用,师的教导作用,而又与妻子有对话交流和彼此之促进。这样,既避免了传统文化片面追求稳定和谐而无强大的发展力量,也避免了西方文化为求发展牺牲了和谐而变得畸形。中西文化精华融合家庭最主要的特点是:在阴阳和谐的基础上富于健康发展的生命力。
以上是对中西家庭文化互补在理论表层上的总结,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则并非全然如此。西方家庭观传入中国之后,有些人动辄以“夫妻平等”为借口,自行其是,认为“既然是平等的,你的话对也好,不对也好,我听从与否,要看我的心情”,进而拒绝承担家庭责任。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夫妻矛盾乃至冲突,家庭和谐不复存在。
中国的古圣先贤反复强调,独阴不存,独阳不具,阴阳和谐,和实生物。夫妻是一个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夫妻应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彼此尊重,交流互助。如此,阴阳就和谐了,也就真的达成了深层意义的夫妻平等了,才能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庭生活。这也显示出了中国古圣先贤的高明与智慧之处。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3-08-27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8-27
上古中华文化的发生阶段,上古先民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出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继而奠定中华文化的“敬畏天地”“天人合一”“敬祖尊老”“孝亲尊师”的基调。“敬天敬祖”“孝亲尊师”等不仅规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而且影响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定式。后距今4500年的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中华民族正式文字出现。但不能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中华文化在文字之前即已产生,并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口耳相传。......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