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伤逝》文化视角研究现状及中华经典讲解

《伤逝》文化视角研究现状及中华经典讲解

【摘要】:历来学者对鲁迅《伤逝》这篇小说的婚恋悲剧进行文化上的探讨时,常将其归结为封建传统文化对现代西方外来文化的单向度地扼杀,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涓生作为“五四”青年,接受了欧风美雨关于婚恋自主的思想并付诸实施,但在爱的激情退却之后,加上经济压力、社会的不理解和不宽容,涓生做出了放逐子君的决定,从而露出了自己新青年皮袍下旧马脚。有关《伤逝》的研究即为此例之明证。

历来学者对鲁迅伤逝》这篇小说的婚恋悲剧进行文化上的探讨时,常将其归结为封建传统文化对现代西方外来文化的单向度地扼杀,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涓生作为“五四”青年,接受了欧风美雨关于婚恋自主的思想并付诸实施,但在爱的激情退却之后,加上经济压力、社会的不理解和不宽容,涓生做出了放逐子君的决定,从而露出了自己新青年皮袍下旧马脚。另一方面,子君也同样接受了西学的洗礼,仗着涓生这个精神导师的引导和爱的强大力量,毅然决然地与涓生同居,但在同居之后,子君的“独立”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个依附的对象,由对父亲或叔父的依附改为对涓生的依附而已。因此,他们的家庭是新瓶装了旧酒的家庭,必然会导致爱的死亡和婚姻的不幸。而最终也印证了只有与封建传统决裂,才能走向幸福美满的现代西方化家庭。

这种文化上的解读,基本上秉承了“五四”那个历史时期对于中西文化冲突的主流理解。时至今日,有些学者关于“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模式和主题”的探讨也大都视西方文化为强势的、现代的和先进的文化,而视中华传统文化为封建的、落后的文化,其论证过程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外来的西方文化确乎需要中国青年深入学习并身体力行,得尽洋人之思想文化,并以之来启蒙和救亡,才能掮起国家民族命运美好未来之大旗。而对于中西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冲突与融合的复杂性,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对社会的良性作用方面缺乏深入探讨和文本解读。有关《伤逝》的研究即为此例之明证。

笔者承认中华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锋中,在历史和现实层面人们惯性地排斥西方文化,也发现西方文化在当时中国加速拓展的“蝴蝶效应”,它也常常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扼杀于无形。“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撞远大于稳健的交汇和融合,因为激进与浮躁为那个时代所必需。而当下,时移世易,稳健的交汇与融合已成为世界大潮,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本解读还不能以交汇和融合的眼光来对待中西文化的话,那就有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有失学者的理性、审慎,那也就看不清《伤逝》中所蕴含的深广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