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的末尾,蒲松龄先生有一段对婴宁性格转变的评价: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我们知道,初到王子服家,婴宁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那就是大家怀疑她是狐狸精所生。婴宁是用笑来回应的,她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也就是满室妇女都被她逗笑了。综上,通过蒲松龄文末对婴宁性格的总结,我们看到,从笑到不笑,再到反笑为哭,既是出自其纯真天性,同时也是她的生存策略、生存智慧或是生存需要使然。......
2023-08-27
我们承认,无论是人的少女性与自然性抑或是狐性,都是自然炼就的,这是婴宁转变之前的性格。
最初婴宁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但婴宁又有其人的自然性,也就是痴笑和娇憨,这是婴宁不同于一般少女的地方,一般的少女痴笑娇憨似乎有个限度,而婴宁却像一块璞玉,她的痴笑娇憨是没有边际的。
鬼母曾评价婴宁:“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4]我们试举王子服与婴宁交往的例子。
我们知道,王子服到了自己大姨妈家,婴宁是自己的姨表妹,王子服吃过了中饭,大姨妈请婴宁来拜见这个姨妈家的表哥。“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5]。与王子服谈话间,“女复笑不可仰视”,“又大笑,……至门外,笑声始纵”[6]。在舍后小园,王子服遇到了婴宁,她在树上“狂笑欲堕”[7],一个女人遇到了一个男人,并不回避,而是放声大笑,会给这个男人以怎样的感受?他会感觉有可乘之机,会放胆过来!于是,王子服趁她摔倒来扶她的时候,暗中捏她的手腕子,而如果婴宁正色斥责,王子服肯定会有所收敛。而婴宁却以大笑来应对,这无疑使王子服受到了莫大的鼓励,而胆子越来越大,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爱情告白,王子服明确地向婴宁表示愿为夫妻共枕席耳,而婴宁却说“我不惯与生人睡”[8]。我们知道,王子服在鬼母门前徘徊了两三个时辰而不敢入门,说明王子服是一个胆小之人,或者说是守礼之人。这么一个胆小守礼之人何以胆子突然大起来,乃至于敢于去捏婴宁的手腕子并进行直截了当的爱情告白呢?这一切都与婴宁的笑与憨傻的回话有关。婴宁的笑与憨傻的话语其潜台词,即我对你毫无戒备与防范之心。
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婴宁性格中的痴笑与娇憨的一面,但也可以看出婴宁有装傻的嫌疑,那么,这就足见婴宁性格中也有狡黠的成分了。比如:她当着鬼母的面把王子服所说的爱情告白说出,令王子服非常窘迫。王子服小声责备婴宁:“此为背人语”[9],不可与外人道也。
但是婴宁真的没有做到背人语吗?其实婴宁是做到了背人语。王子服笑婴宁痴,我们笑王子服痴。王子服以为婴宁在梦中,我们看实则是王子服在梦中啊!
我们知道,当时在场的有三个人:鬼母、王子服和婴宁。鬼母耳聋,婴宁的音量恰恰使鬼母根本听不到。那么,当时能听到的也就是王子服和婴宁两人。因此,婴宁实际上是做到了背人语,而王子服以为人家没有做到背人语!那么我们再回头看婴宁说完傻话对王子服的“微笑而止”[10],则是别有深意。那也就是说,婴宁实际上是和王子服开了一个小玩笑而已,亦足见其狐性之狡黠的一面。
同时她也有其狐性的狠毒。西邻子只不过是被婴宁的美貌所倾倒而已,并未犯下必死之罪,如果婴宁回避的话,也就不会有下文了。可是婴宁对待西邻子的做法是“不避而笑”,接下来“指墙底笑而下”[11],这就让西邻子误会了,及昏而往,随后婴宁就将西邻子诱杀惩杀了,亦足见其狐性狠毒的一面。
综上,一言以蔽之,婴宁性格在转变之前,既有其少女的天真活泼可爱的一面,又有其狐性的狡黠狠毒的一面,而少女之活泼可爱发展到极致也就是人的自然性的痴笑与娇憨。而婴宁的人的少女性与人的自然性为一体之两面,是从两个角度来指向的同一个性格,那就是痴笑与娇憨。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在小说的末尾,蒲松龄先生有一段对婴宁性格转变的评价: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我们知道,初到王子服家,婴宁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那就是大家怀疑她是狐狸精所生。婴宁是用笑来回应的,她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也就是满室妇女都被她逗笑了。综上,通过蒲松龄文末对婴宁性格的总结,我们看到,从笑到不笑,再到反笑为哭,既是出自其纯真天性,同时也是她的生存策略、生存智慧或是生存需要使然。......
2023-08-27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3-08-27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