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作者对儒释道三家理念态度:认同与敬畏

作者对儒释道三家理念态度:认同与敬畏

【摘要】: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绝大多数对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理念是敬畏的,蒲松龄先生也不例外。也就是说,蒲松龄作为一个资深秀才,儒家经典是他的必修课,对儒家经典他一定是极为熟悉的,虽然可能会有考不中举人的不快与不平,但对儒家经典是认同和敬畏的。对道家经典,蒲松龄也是学习并且熟知的。综上所述,对于儒释道三家经典,蒲松龄在理念上是认同的,在心态上是敬畏的。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绝大多数对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理念是敬畏的,蒲松龄先生也不例外

(1)蒲松龄自幼攻读经史,十九岁时在县、府、道三次考试均名列第一,获得了秀才学位。但此后在考举人的考试中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才补了一个贡生。贡生是可以获得国家助学金的秀才,也是秀才中唯一具备入太学读书资格的等级。也就是说,蒲松龄作为一个资深秀才,儒家经典是他的必修课,对儒家经典他一定是极为熟悉的,虽然可能会有考不中举人的不快与不平,但对儒家经典是认同和敬畏的。

(2)自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派人从西域佛教迎请回中原,中国古代社会汉朝一直到晚清对佛教都是心存恭敬的,许多佛门的高僧大德比如南朝梁的宝志公禅师、清朝的玉琳法师、章嘉大师等都被封为国师。所谓国师,乃是帝王和国民的老师,佛家经典同样具备了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蒲松龄本人自号柳泉居士,而佛家的在家修行人都被尊称为居士,可见,在蒲松龄的心目之中,其内心对佛教是尊崇和敬畏的。

(3)对道家经典,蒲松龄也是学习并且熟知的。《婴宁》这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名字就是出自道家庄子的《大宗师》。作者将小说的题目和女主人公的名字都命名为婴宁,这应该是作者创作《婴宁》的宗旨与初衷之所在。

综上所述,对于儒释道三家经典,蒲松龄在理念上是认同的,在心态上是敬畏的。众所周知,“五四”时期反传统的小说里常有“名教杀人、礼教杀人”的字眼,实际上是误会了名教与礼教,名教与礼教是保证社会秩序与和谐的最低底线,一旦名教和礼教失去了,就会天下大乱。所谓“名教”,就是我是什么样的名,我就要履行什么样的职责的教育。所谓“礼教”,就是我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履行什么样的礼仪、礼节和节度的教育,这就是名分的教育和礼的教育内涵。这样的内涵,是维系社会和谐之所需。敬畏儒释道三家经典的蒲松龄先生,是不可能反对这样的“名教”与“礼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