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庄子小传:庄子与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及与惠施的辩论关系

庄子小传:庄子与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及与惠施的辩论关系

【摘要】:庄子逝世之前,宋国灭亡。一般认为这是庄子崇尚逍遥自在的生命境界使然。②哲学家、思想家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③与惠施互为知音庄子和惠施两人几乎成为一生的辩友,相互知道对方说话的要害,因此庄周认为他们之间通过辩论有了很多思想火花的碰撞。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字子休,庄子是其尊称和美称。出生的时间是战国中期,出生的地点是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为蒙地漆园吏。庄子生活的时代大概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等大体是同一时代。

其生平资料可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一书中,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有《庄子补传》,马叙伦有《庄子年表》。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述:“……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9]

意思是说,庄子的学识渊博,其学无所不窥,无所不及,可是其立论的根本却是源自老子的学说,所以他著书十余万字,大多是托物言志的寓言。……畏累虚、亢桑子之类的,都是没有实事的杜撰。但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儒家和墨家的学说,即使是当世的名宿博学之士,也都难免遭受到攻击。他的文章汪洋恣肆,任意发挥,所以王公大人对他也毫无办法。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亦被认为是道教祖师之一。

(1)出身

祖上系楚国贵族出身,后因楚国动乱,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施结识。庄子逝世之前,宋国灭亡。

(2)身份

教育

道家教育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只做过蒙地漆园吏,但不受同宗楚威王的宰相之聘,几乎一生不出仕为官。一般认为这是庄子崇尚逍遥自在的生命境界使然。

哲学家、思想家

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③文学家

如果说,屈原诗歌先秦时代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那么,庄子的散文就是先秦浪漫主义散文的鼻祖。其为文滉漾浩瀚、汪洋恣肆、雄才博辩,善用譬喻和寓言说理,引人入胜。

(3)庄子经历:通过庄子经历阐释其生命境域

①逍遥、快活、广大、自在的生命境域

庄子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此后并不出仕为官,楚王曾聘庄子为相。外篇《秋水》中庄子自己记述楚王聘庄子为相的过程: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10]

对于这段楚威王聘庄子相位之事,司马迁在《史记》当中稍有不同的记述: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11]

译文: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让他做卿相。庄子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是重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啊!您唯独没有见过郊祭时用的牛吗?喂养它们好几年,然后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彩色绸缎,送进太庙去作祭品。正当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岂可得乎?您快点走吧,请不要玷污了我。我宁可游戏于污浊的小水沟里来使自己痛快,也不要让国君所羁绊,我终身不做官,来使我的心志愉快。”

评点:庄子之所以不愿出仕为官,主要是因为天下无道则隐。设若有道,他会和儒生一样,亦愿服务于社会大众,为民造福。老子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之所以归隐,是因为他看到周朝衰微,所谓危邦不居,乱邦不入,他才会西出函谷关,到流沙之地隐居起来。这和孔子秉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不同的,庄子采取的是“有道则出,无道则隐,顺其自然”的态度而已。

庄子不愿出仕为官,这种做法也助他及早地进入逍遥、快活、广大、自在之生命境域。在《逍遥游》里庄子形象、直观、生动地描述了这种境界。也许,这种生命境域,庄子已经达到了,他才能描述出来。所谓“言为心声,目为心影,文如其人”。

②性格:贫寒不失气节

在《杂篇·外物》,庄子讲了一个远水不解近渴的故事,这个故事精到地说明了庄子的性格。话说庄子家贫,有一次曾到监河侯府上去借贷粟米。监河侯非常爽快地说:“行啊!等到我收到百姓的邑金(税收),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忿然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有谁在半路上呼唤我。我回头一看,看到路上车轮碾过的车辙处,有一条鲫鱼在那里挣扎。我问它:‘鲫鱼,你有什么事吗?’鲫鱼回答:‘我是东海水族的臣子,请问您能不能给我弄斗升之水使我活下来?’我对他说:‘行啊,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王、越王,引发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地说:‘我失去了正常的生活环境,无处可以安身,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能活命,而你竟说出这种话,真是远水不解近渴啊!你还不如早点到卖鱼干的市场去找我哩!’”

庄子借不到粟米,他并没有再行乞求,而是为监河侯讲了这样一个远水不解近渴的故事,曲折委婉地告诉他“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亦可见其性格中贫寒而不失气节的一面。

③与惠施互为知音

庄子和惠施两人几乎成为一生的辩友,相互知道对方说话的要害,因此庄周认为他们之间通过辩论有了很多思想火花的碰撞。但是两者的政治观点不一样,惠施是立志从政的,要休战促使国家太平,后来做了魏国的宰相,而庄子却一直没有出仕做大官。但是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做官也会由于不合君主的意愿而很快被革职。庄周在《杂篇·徐无鬼》中曾用这样的记述来说明与惠施之间的关系: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他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他让匠石(匠人名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若无其事。宋元君知道此事,召见匠石说:‘你为寡人我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可是,我搭档的伙伴已经死去好久了。我现在已经不能砍了。’自从惠子死后,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没有可以与之辩论的人了。”可见,两人确乎互为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