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或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具体地点在今天河南鹿邑东。
老子并未像孔子那样,广收门徒,但老子也有弟子。根据《庄子》一书的记载,跟随老子学道的弟子有三人:庚桑楚、柏矩和阳子居;向老子问道的人也有三人:士成绮、孔子和函谷关关令尹喜。
(1)年龄
老子生遂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前585—公元前500年之间,或生活于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之间,这两个生遂年均是推测。《史记》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25]
(2)官职
老子曾经做过周守藏室之史,这个职务是掌管藏书室的史官,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兼做记事、历象和占卜等事。这个职务看来需要相当的德行、智慧和学问才能担任。
(3)归宿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26]
大意是说,老子勤修道德,似已了悟宇宙人生的大道。他的所学以深自韬隐、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所谓危邦不居、乱邦不入,于是就骑着青牛准备西出函谷关,到流沙之地隐居起来。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将要隐居了,请勉力为我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下了洋洋洒洒的五千言,言道德之意,称之为《老子》或《道德经》,随后西出函谷关,不知其所终。
(4)思想核心
其思想核心可概括为16个字:“虚无自然”(本体论),“道法自然”(宇宙观),“无为而治”(政治观或社会观),“柔弱不争”(人生观)。
(5)《道德经》及版本
道家学派的最主要经典。原名《老子》,西汉景帝时汉景帝称之为《道德经》,唐玄宗时期称之为《道德真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为甲、乙两种本子,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今人认为这个版本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共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后四十四章。
(6)孔子问礼于老子
历史上有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当时孔子大概30多岁,老子年长他30多岁。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27]
大意是说,孔子到周都洛邑去,准备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适逢其时,就驾车去侍奉明主;不得其时而无车盖遮蔽风雨,就头戴箬笠前行。我听说,善于经商的商人把财宝深藏,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有盛德的君子,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去掉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神态和泛滥的志向,这些都是对您身心没有任何益处的。我所能告诉您的,仅此而已。”孔子回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我可以用捕兽的网来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钓丝去捕捉它,会飞的可以用树上网来网罗它。至于龙,它是乘着风云而上天,我就不知道如何网罗它了。我今天见了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还记录了老子对孔子的临别赠言: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28]
大意是说,鲁国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我请求和孔子一起到周地去学习。”鲁昭公就给他们备了一辆车、两匹马、一名童仆,和他们一起出发,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辞别之时,而老子送他们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都赠送人以财宝,仁德的人都赠送人以言语。我不能算得上富贵,姑且冒充一下仁德的人临别送给您几句话吧,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亡的,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却危害自身的,是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罪恶。为人子女的不要只想着自己,要常常心想着父母,为人臣子的不要有自己而要心存君主。’”孔子自周返回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也慢慢多了起来。
[1]《老子》,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16页。
[2]《老子》,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5页。
[3]《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页。
[4]《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0页。
[5]《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页。
[6]《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9页。
[7]《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页。
[8]《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5页。
[9]《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9页。
[10]《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5页。
[11]《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0页。
[12]《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页。
[13]《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00页。
[14]《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2页。
[15]《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页。
[16]《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1页。
[17]《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6页。
[18]《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7页。
[19]《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9页。
[20]《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3页。
[21]《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3页。
[22]《老子道德经解》,憨山著,梅愚点校,崇文书局2015年版,第123—124页。
[23]《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4页。
[24]《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0页。
[25]司马迁:《史记》第7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42页。
[26]司马迁:《史记》第7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41页。
[27]司马迁:《史记》第7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40页。
[28]司马迁:《史记》第6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909页。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进入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逐步走热,有些卓有成效,但也有的存在需要改进的种种问题。因此,要正本清源,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原典品读入手,才能走近更准确、更真实的优秀传统文化。研读经典要坚持实践检验、学以致用。若心灵深处的德行智慧已开启,自然会将这些传统美德植根于心灵深处,从而提升人文素养,亦会有助于孕育良好的社会道德,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不可低估之作用。......
2023-08-2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3-08-27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