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9]
将要收敛它,必定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定暂且加强它。将要废除它,必定暂且兴旺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深渊,脱离深渊则不能为所欲为矣!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是之谓微明。
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云:“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10]侯王等自称孤寡,这是自损之辞,不自损则天下不归。桀纣以天下奉一己则天下损之叛之。故自损之而人益之,自益之而人损之。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11]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会产生根本性转化。《道德经》第九章云:“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2]因富贵而得意忘形,会造作很多恶事,而自取祸害。功业成就而不自我膨胀,能含藏收敛才合乎自然之道。
范蠡和文种帮助勾践复国之后,范蠡看出勾践只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于是下海经商,三聚天下之财,三散天下之财,通过经商而富甲天下,成了著名的陶朱公。可谓功遂身退,含藏收敛之典范。范蠡也曾劝告文种,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但文种不听,以为享受富贵之日到了,结果,却被勾践所杀。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我们知道,老子所说的功遂身退,带有含藏收敛之意,并不一定是真的离开自己原来的位置而去做隐士。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3-08-27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8-27
上古中华文化的发生阶段,上古先民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出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继而奠定中华文化的“敬畏天地”“天人合一”“敬祖尊老”“孝亲尊师”的基调。“敬天敬祖”“孝亲尊师”等不仅规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而且影响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定式。后距今4500年的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中华民族正式文字出现。但不能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中华文化在文字之前即已产生,并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口耳相传。......
2023-08-27
称呼曾子,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所以这一句应是曾子弟子的记录。曾子本身是孝子,有纯孝之心,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后人把他称为宗圣。曾子一生做到了每天在这三件事上反省。如果有不忠、不信、传不习的这些毛病,就立即改过来,第二天不能再犯,这叫改过迁善。就是用曾子的“三省”天天反省改过。就是忠、信、传习。......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