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净无为:圣人教我们去分别、归平等

清净无为:圣人教我们去分别、归平等

【摘要】:一切人、事、物就不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就是因为有了对立、分别之缘故,所以要去分别、归平等。第二层,既然分别是恶,圣人是如何教我们去分别而复归于平等的呢?圣人通过清净无为、无私无我的身教,引导我们改过迁善,逐渐达到纯净纯善的平等境界。不有意去做,就叫无为。因为如果圣人认为他自己是圣人,那他还有圣凡之别。老子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圣人自己的内心是清净无为的,为了随顺我们,他才会有分别的状态。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5]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么,丑也就产生了,于是大家都追求美的而厌弃丑的,因此纷争扰攘不断,结果反而不美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恶名也就随之产生,因此大家纷纷趋善名避恶名,于是孳生诈伪,结果反而不善了。所以,有和无是相对产生的,难和易是相比较形成的,长和短是相比较而形成的,高和下是相竞争而出现的,单音和混合音是相调和而出现的,前和后相互追随而出现的,这是恒常不变的。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行事,用不言的身教来教导。就像大地一样,万物在大地上生长,却不以为自己创始了万物,生长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功成名就却不自居。恰恰是因为不自居,所以功绩才永不磨灭。

这章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阐明对立、分别的观念产生其实质是一种恶。这些对立的观念产生之后,天下纷争扰攘不断。一切人、事、物就不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就是因为有了对立、分别之缘故,所以要去分别、归平等。

第二层,既然分别是恶,圣人是如何教我们去分别而复归于平等的呢?圣人通过清净无为、无私无我的身教,引导我们改过迁善,逐渐达到纯净纯善的平等境界。细说开来,还有几个疑问需要解决。

第一,什么是无为呢?不有意去做,就叫无为。圣人的教化是被动的,是清净无为的,是无私无我的。

第二,圣人会不会认为自己是圣人?不会。因为如果圣人认为他自己是圣人,那他还有圣凡之别。他还有我你他的分别,那他就不是圣人。

第三,那究竟何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呢?

没有圣凡之别和没有我你他的分别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还是借用老子的话来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6]圣人没有一定不移的心,而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第四,小扣则小鸣,大扣则大鸣,不扣则不鸣?

我们向圣人求教,求学之心越真诚越恭敬,圣人教导我们的越多,我们得到的教益与学问也会越多。反之,毫无真诚恭敬,则无教亦无得。犹如钟鼓一样,小扣则小鸣,大扣则大鸣,不扣则不鸣。

我们借用《庄子 ·外篇 ·天道》中记载的有关老子的一则逸事来说明圣人的这种状态。

有一个叫士成绮的狂士去拜会老子,一见老子的面,就出言不逊:“我听说先生是圣人,所以我不怕路途遥远来拜访您,走了上百天的路,脚下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也不敢稍事休息。可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我觉得先生算不得圣人,您不知惜物而乱弃,连老鼠洞里都藏有余粮,真是不仁不义啊!吃的穿的摆满面前,聚敛财富没有节制啊!”老子的反应是“漠然不应”。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老子像山一样静默着。

次日,士成绮再去见老子,满面诚恳地道歉说:“先生,真对不起。昨天我无中生有,向您挑衅,用言语伤害您,您不屑辩驳。今天我不由自主地心悦诚服起来,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时老子才说话,所谓“小扣则小鸣,大扣则大鸣,不扣则不鸣”。老子见他真诚恭敬地来求教,这时老子就要说话了。老子说:“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您把我称为牛,我就是牛,称我为马,则是马。假如确实存在那样的实际的情形,我却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名称,我将再次遭遇灾祸。我顺应外物总是自然而然,并不是为了顺应而有所顺应的。”

老子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圣人自己的内心是清净无为的,为了随顺我们,他才会有分别的状态。

这样,我们似乎就形象直观地感受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具体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