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经》中心主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道德经》中心主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摘要】:《道德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道德经》阐述的第二个重点是“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德经》全文围绕虚无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柔弱不争这些理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和阐述,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几千年来,《道德经》作为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象征,已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道德经》是道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其著者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他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此职务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由于各国的统治者对权、利、名、位、财、色和土地的过分贪求,横暴役使百姓,老百姓疲于奔命,饥寒交迫,生灵涂炭。因此,《道德经》的很多内容都是针对当时的情况。比如:老子针对当时的战乱,他提出了“无为而治”,呼吁统治者不要强作妄为,不要扰乱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要让他们过复归于道的“天人合一”的正常生活、自然生活,安居乐业。《道德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第三十八章以下属于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上文中已经说过第一个重点“虚无自然”。《道德经》阐述的第二个重点是“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天地的大道是生养万物而不加以干涉,令万物各得其所,此为“道法自然”。圣明的君主应当效法天地之德,远离欲望与名利,以清净心去教化万民,则天下自然归于太平的“无为而治”。

第三个重要理念是“柔弱不争”,这是老子反复强调的一个重点,整本《道德经》提到了七次“不争”,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

为什么要不争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因果律,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种下不争的因,而众人皆不与我争是果,这就形成了众星拱月之势。

第二个原因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既是一体,又何须去争?

第三个原因是:仁者无敌。真正仁慈的人是不与人争夺的,不与人发生敌对冲突的,“不争”乃是仁慈心和平等心的展现。老子以水为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以水比喻真正仁者的境界。

《道德经》全文围绕虚无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和柔弱不争这些理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证和阐述,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几千年来,《道德经》作为中华民族最高智慧的象征,已成为人类文化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