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争利之害:中华经典十二讲中的亲情、国家利益与社会稳定问题

争利之害:中华经典十二讲中的亲情、国家利益与社会稳定问题

【摘要】:[4]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孟子主张力行仁义,不愿意谈论利益。诸位想想,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父子、儿女都在互相竞争利益,这个家还成一个家吗?如果一个国,上下都在竞争利益,这个社会还会安宁吗?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5]译文: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怎么样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感叹的。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4]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我带来的也只有仁义而已矣。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而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万中拥有千,千中拥有百,不能算是不多了。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照顾君王的。所以,大王也应该说仁义而已矣,何必说利呢?”

评点:《孟子》第一篇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见到他,头一句话就问:“老人家,您到我的国家来,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利益?”孟子回答得很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主张力行仁义,不愿意谈论利益。讲到最后,结论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是君王,“下”是百姓,从上到下都在追求功利,你的国家就很危险了!诸位想想,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父子、儿女都在互相竞争利益,这个家还成一个家吗?如果一个国,上下都在竞争利益,这个社会还会安宁吗?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教人竞争,不择手段的竞争,不讲道义,只注重功利,有利就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有利就联手,没有利就消灭对方,这是祸患无穷的做法!

因此,孟子强调一定要从人心开始,讲求仁义道德教育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写道: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5]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怎么样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感叹的。我感叹说:哎呀,功利实在是祸乱的源头啊!孔子很少谈及功利的原因,就在于要经常防范祸乱的根源。所以说,“依照功利行事,会有很多怨恨。”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喜好名利的毛病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