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4]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即魏惠王,名罃)。梁惠王说:“老人家,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我带来的也只有仁义而已矣。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而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万中拥有千,千中拥有百,不能算是不多了。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照顾君王的。所以,大王也应该说仁义而已矣,何必说利呢?”
评点:《孟子》第一篇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见到他,头一句话就问:“老人家,您到我的国家来,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利益?”孟子回答得很好:“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主张力行仁义,不愿意谈论利益。讲到最后,结论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上”是君王,“下”是百姓,从上到下都在追求功利,你的国家就很危险了!诸位想想,一个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父子、儿女都在互相竞争利益,这个家还成一个家吗?如果一个国,上下都在竞争利益,这个社会还会安宁吗?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教人竞争,不择手段的竞争,不讲道义,只注重功利,有利就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有利就联手,没有利就消灭对方,这是祸患无穷的做法!
因此,孟子强调一定要从人心开始,讲求仁义道德教育。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5]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怎么样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感叹的。我感叹说:哎呀,功利实在是祸乱的源头啊!孔子很少谈及功利的原因,就在于要经常防范祸乱的根源。所以说,“依照功利行事,会有很多怨恨。”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喜好名利的毛病又有什么区别呢?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进入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逐步走热,有些卓有成效,但也有的存在需要改进的种种问题。因此,要正本清源,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原典品读入手,才能走近更准确、更真实的优秀传统文化。研读经典要坚持实践检验、学以致用。若心灵深处的德行智慧已开启,自然会将这些传统美德植根于心灵深处,从而提升人文素养,亦会有助于孕育良好的社会道德,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不可低估之作用。......
2023-08-2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3-08-27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