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的身体力行及其在《中华经典十二讲》的展示

孔子的身体力行及其在《中华经典十二讲》的展示

【摘要】:孔子是切实学礼修身之人。孔子是做到了再说,他说的语言就有感动听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了。十五岁童年结束,孔子的心志已经很坚定、很明朗了,他立定志向要求学,念念在兹,没有退堕。孔子真正有志于成圣成贤,将圣贤教育传播天下,以此为使命,就是自己立命,天命就降临他身上。[52]孔子这段话事实上在阐释自身不同时期修身所达到的修行境界。孔子假如活到更多年岁,后面的境界亦应通达。

孔子是切实学礼修身之人。孔子是做到了再说,他说的语言就有感动听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8]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圣贤的学问。”

在古代,八岁上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太学即大学),中国古代没有中学,只有小学和大学。小学以学洒扫进退应对、学礼仪规范和规矩为主,十五岁入大学要穷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这个志叫“心之所之”,“所之”就是趣向。心趣向圣贤之道,念念趣向圣贤之道,就是志于学,这个学是大学的学,大学之道,圣贤之道。十五岁童年结束,孔子的心志已经很坚定、很明朗了,他立定志向要求学,念念在兹,没有退堕。所以,学圣学贤第一个要立定志向。

到了三十岁,就立了。皇侃注疏讲:“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经是经典,业是圣贤人的事业,也就是道德学问,到了三十岁已经站稳了脚跟。立就是有了根底了,有力量了,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就好像是一棵大树,根深了,枝干粗壮了,经得起外面风雨的考验。简单地讲,他学成了,可以毕业出山了。这是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到了四十岁就入不惑之年了。西汉大儒孔安国(孔子第十一世子孙)注解说就是不疑惑。不迷惑,没什么可疑惑的,样样都明了。

那为什么先立而后才不疑惑呢?黄式三《论语后案》云:“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感,达权也。”[49]立,是已经找到标准,即圣人教诲,是我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我们要守住这个标准,这叫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违背这个标准,才能守得住,才能立得起来。达权是遇事能够通权达变。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变通,不僵化,不拘泥。

五十而知天命。汉朝董仲舒称“天令之谓命”,“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50]。知道天命的人,知道自己不是无缘无故在这世间出生的。孔子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他来到这个世间要做的事业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真正做到了。所以后人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就好像我们人类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漫漫长夜,让我们懂得是非邪正的标准,懂得学圣学贤。

天命,立之于己,受之于天。孔子真正有志于成圣成贤,将圣贤教育传播天下,以此为使命,就是自己立命,天命就降临他身上。一个人学好本领,又勇于担当,就能“替天行道”。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解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耳朵是听言语的,一听人讲话,就能明了他说话的细微意思乃至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当随讲,随心所欲;“矩”当法度讲。不管做什么事,都不逾越法度和规矩,都符合中道。

朱子讲:“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51]安就是《大学》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孔子七十岁达到这个安的境界了。“安而行之,不勉而中”。这个境界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言行举止,起心动念,自然合乎法度,都不离道,都符合中道,没有丝毫勉强。这叫任运自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52]

孔子这段话事实上在阐释自身不同时期修身所达到的修行境界。

孔子七十岁所达到的“安”的境界还不是最高境界,后面还有境界:“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孔子假如活到更多年岁,后面的境界亦应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