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华经典十二讲: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中华经典十二讲:孔子如何因材施教

【摘要】:孔子通过宰予昼寝这件事情,由原来的听言信行变成了听言观行。孔子也是通过教学相长获取的经验智慧。可是,我们知道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夫子是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呢?所以,孔子的批评不但不过分,反而是恰到好处,做到了因材施教。耕牛可以看作比喻仲弓的父亲。仲由和冉求两人的问题相同,孔子的答复却不相同。进则退之,退则进之,合乎中庸之道,便是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45]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四科里面,言语一科宰予表现得非常突出。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可再雕刻什么了,粪土之墙不能再抹平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能怎样责备你呢?”孔子说,“开始我对于人啊,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天我对于人啊,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从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这个方法。”

圬,古代抹墙工具,这里做动词用,指把墙抹平。昼寝,白天睡觉,在中国古代是不允许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古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时间跟着太阳走,夜晚按时休息,养精蓄锐。如果白天睡觉休息,都被认为是懈怠懒散的表现,更何况是有志于圣贤之道的弟子呢?所以,对于宰予白天睡觉,孔子严厉地批评了他。

对于宰予白天睡觉这一个行为,孔子看到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懈怠懒散;第二个错误是言行不一。

孔子通过宰予昼寝这件事情,由原来的听言信行变成了听言观行。孔子也是通过教学相长获取的经验智慧。

孔子说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可是,我们知道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这样严厉批评他,是否过分了呢?孔夫子是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呢?

我们知道,以宰我的资质,他是能承受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而且他不但不会记恨孔子,而且会心怀感恩,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孔子才会如此严厉地批评他。如果批评了不改正,孔子不会多说一句话。所以,孔子的批评不但不过分,反而是恰到好处,做到了因材施教。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46]

骍,赤色的马,此处指赤色。山川,指山川之神。其,表反问语气,难道。舍:舍弃。

孔子对仲弓说:“耕牛生的小牛犊长有红色的毛和端正的角,即使有人不想将它用于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犁牛,耕牛。周朝时耕牛不能做牺牲之用,祭祀牺牲之用的牛是从来没有耕过田的贵族牛。

耕牛可以看作比喻仲弓的父亲。仲弓父亲是谁,已经不可考,但据说仲弓父亲出身贫贱,是个贫贱的农民,小牛犊比喻仲弓。

这句话也可以不看作比喻,就是孔子和仲弓泛论用人之道,唯贤德与才能是举,不论出身。我们想,非常可能是仲弓对自己将来从政,有出身方面的担忧,我出身贫贱,会不会影响我的仕途?孔子看出了他的担忧,于是热切地鼓励他说:“只要你具备德与才,必被社会所用,不用担心你的出身。”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47]

“也”不是表并列之意,而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和强调,可以翻译成“啊”。兼人,指兼有两个人的勇气,或远胜过常人。

子路问:“听到了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了就去做呢?应该问一问父兄。”冉有问:“听了道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听到了道理就去做。”仲由和冉求两人的问题相同,孔子的答复却不相同。公西华因此产生了疑惑,所以他说:“我很疑惑,斗胆敢问。”孔子说:“冉求性格退缩,所以要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的勇气远胜过常人,所以让他退后一步,三思而后行。”

进则退之,退则进之,合乎中庸之道,便是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