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45]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孔门十哲之一,孔门四科里面,言语一科宰予表现得非常突出。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可再雕刻什么了,粪土之墙不能再抹平了。对于宰予这个人,我还能怎样责备你呢?”孔子说,“开始我对于人啊,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天我对于人啊,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从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这个方法。”
圬,古代抹墙工具,这里做动词用,指把墙抹平。昼寝,白天睡觉,在中国古代是不允许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古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息时间跟着太阳走,夜晚按时休息,养精蓄锐。如果白天睡觉休息,都被认为是懈怠懒散的表现,更何况是有志于圣贤之道的弟子呢?所以,对于宰予白天睡觉,孔子严厉地批评了他。
对于宰予白天睡觉这一个行为,孔子看到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懈怠懒散;第二个错误是言行不一。
孔子通过宰予昼寝这件事情,由原来的听言信行变成了听言观行。孔子也是通过教学相长获取的经验智慧。
孔子说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可是,我们知道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这样严厉批评他,是否过分了呢?孔夫子是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呢?
我们知道,以宰我的资质,他是能承受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而且他不但不会记恨孔子,而且会心怀感恩,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孔子才会如此严厉地批评他。如果批评了不改正,孔子不会多说一句话。所以,孔子的批评不但不过分,反而是恰到好处,做到了因材施教。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46]
骍,赤色的马,此处指赤色。山川,指山川之神。其,表反问语气,难道。舍:舍弃。
孔子对仲弓说:“耕牛生的小牛犊长有红色的毛和端正的角,即使有人不想将它用于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犁牛,耕牛。周朝时耕牛不能做牺牲之用,祭祀牺牲之用的牛是从来没有耕过田的贵族牛。
耕牛可以看作比喻仲弓的父亲。仲弓父亲是谁,已经不可考,但据说仲弓父亲出身贫贱,是个贫贱的农民,小牛犊比喻仲弓。
这句话也可以不看作比喻,就是孔子和仲弓泛论用人之道,唯贤德与才能是举,不论出身。我们想,非常可能是仲弓对自己将来从政,有出身方面的担忧,我出身贫贱,会不会影响我的仕途?孔子看出了他的担忧,于是热切地鼓励他说:“只要你具备德与才,必被社会所用,不用担心你的出身。”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47]
“也”不是表并列之意,而是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和强调,可以翻译成“啊”。兼人,指兼有两个人的勇气,或远胜过常人。
子路问:“听到了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了就去做呢?应该问一问父兄。”冉有问:“听了道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听到了道理就去做。”仲由和冉求两人的问题相同,孔子的答复却不相同。公西华因此产生了疑惑,所以他说:“我很疑惑,斗胆敢问。”孔子说:“冉求性格退缩,所以要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的勇气远胜过常人,所以让他退后一步,三思而后行。”
进则退之,退则进之,合乎中庸之道,便是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孔子的这一段回答主要是从天子角度或是辅佐天子的角度来讲如何行仁的。[38]这一段记录了樊迟问仁、问智,仁与知的意义都不简单,诸弟子问仁,孔子的解答并不相同,但归结到本义上则是一致的。孔子解释的是“知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随后,岳飞遭受秦桧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杀害于杭州大理寺风波亭。......
2023-08-27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孔子是切实学礼修身之人。孔子是做到了再说,他说的语言就有感动听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了。十五岁童年结束,孔子的心志已经很坚定、很明朗了,他立定志向要求学,念念在兹,没有退堕。孔子真正有志于成圣成贤,将圣贤教育传播天下,以此为使命,就是自己立命,天命就降临他身上。[52]孔子这段话事实上在阐释自身不同时期修身所达到的修行境界。孔子假如活到更多年岁,后面的境界亦应通达。......
2023-08-2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