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悌。孝与悌,实际上出自同一个仁心。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孝悌。孝悌之人处社会,有孝悌就是仁的落实,仁的运用。君子修身立德,抓住根本。这个道是大学之道、圣贤之道。孝悌是“为仁之本”,抓到了根本,仁道自然而生。......
2023-08-27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37]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与人会晤如同去接待大的贵宾,役使民力犹如承奉重大的祭祀,见大宾必须敬,承大祭必须诚,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恕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诸侯国的封地工作不使人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工作不使人抱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面对仲弓问仁,孔子的回答其实是三个字,“敬、诚、恕”。这三个字做到了,就做到了仁,无论在哪里工作都能够构建和谐团体,没有人怨恨我们。
孔子的这一段回答主要是从天子角度或是辅佐天子(或诸侯、卿大夫)的角度来讲如何行仁的。我们从大宾、大祭可以看得出来,古代只有天子才能进行大祭,祭天。因此这一段是从天子角度或辅佐天子角度来讲的,是要对人敬,对事诚,还要有恕道。如果这三方面真的做到,无论在哪里做事都不使人抱怨,因为人们都被你的敬、诚、恕感化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38]
这一段记录了樊迟问仁、问智,仁与知的意义都不简单,诸弟子问仁,孔子的解答并不相同,但归结到本义上则是一致的。此处将仁解为“爱人”,爱人是爱一切人,当然也包括自己。樊迟听明白之后,继而问知。孔子解释的是“知人”。知人就是了解人,智者必有知人之明。知人者既包括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其中自知尤为可贵,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樊迟未达,就是没有通达明了,明白。孔子又跟了一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直是正直的人,枉是不正直的人,错,通“措”,是放置之意。翻译过来,意为把正直的人选举出来,把他放置在不正直人之上,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可是,谁是正直的人,谁是不正直的人,樊迟还不清楚,只好退下,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向老师请教何为智,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一听,就赞美这句话,他说:“富哉言乎!”这句话的内涵是何等的丰富!接下来就举例论证,他举了两个例子,从前舜拥有了天下,从众人中选举出贤能的皋陶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就改过迁善了。后来商汤拥有了天下,从众人中选出贤能的伊尹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就改过迁善了。远是远离恶行,改过迁善之意,并非是疏远之意。
选贤与能,知人善任,乃是治国平天下之大道。
这一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爱一切人当然也包括爱自己。我们看“仁”这个字形,是二人,爱自己的同时想到别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所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是仁的一个具体的表现。
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与今天我们所说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实质上也没有两样。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所讲的一切内容都是由“仁”生发出去的。那么“智”,是在“仁”的基础上的智,所以,是“仁、知、勇”三达德一而三、三而一。如果仁完全做圆满了,智也就圆满了,勇也就圆满了。知是仁者之知,仁是知者之仁。
如果没有仁,只谈智,也不是真正的智,那是狡诈。如果只有仁,而没有智,那就是妇人之仁,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必须仁与智两者兼而有之,这样既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仁相当于德行,智相当于才能。根据人的德与才可以将人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是优等品,这类人要重用、大用;有德无才是次一等品,这类人要限制使用,要找到适合的位置使用;无德无才是废品,这类人要弃用;有才无德是危险品,这类人则坚决不用。
有德有才是优等品,这第一类人既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得到众人的拥护与喜爱。有德无才是次等品,这第二类人我们不要小看,他们虽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绝不会嫉贤妒能,而且能够任用有德有才的人,他们也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无德无才是废品,这第三类人虽是废品,却对社会无大害。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比如宋朝的秦桧,此人是真的状元,但被金人俘虏之后变节,后来金人将其遣送回南宋,他登上了宰相位,成为金人的内应。他杀害了岳飞、岳云、张宪等抗金名将,促使岳飞等人的抗金事业毁于一旦。我们知道,当时的情势是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势如破竹,先后收复了建康和中原地区的郑州、洛阳、郾城等地,进军朱仙镇,各地的义军也纷纷响应,夹击金军,金军节节败退。岳飞慷慨豪迈地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是金的都城,岳飞的这番话非常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可是,在宰相秦桧的怂恿之下,宋高宗赵构却一味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急召岳飞班师,岳飞迫不得已,只好班师回朝,一片大好的形势毁于一旦。随后,岳飞遭受秦桧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杀害于杭州大理寺风波亭。宋孝宗时,岳飞才被平反昭雪,改葬于杭州西湖畔的栖霞岭,追谥武穆,封鄂王。有人浇铸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的铁像,反剪双手,跪于岳飞墓前,受人唾骂和劈打,已经近千年了。秦桧有才无德,为危险品,为我们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我们对于这四类人了解之后,也就知道应该如何任用他们了。
这一段是说“仁”与“智”是一体,也可以说是仁在政治上的智慧表现。具体的做法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用德行、学问好的人管理差一些的人,会感化下属,使之佩服,并效法学习,这些人自然就会从不正直变得正直了。这是施恩。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就是不受感化,顽固不化,怎么办?不要担心,我们正直的人手中有权力,如果他不转化,我们的领导人就把他开掉了,迫使他们不得不改过迁善。这是立威。所以,把正直人放在不正直人之上,恩威并济,就能教化成功。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39]
恭和敬有何区别?《汉书 ·五行志》云:“内曰恭,外曰敬。”恭指内心,敬指外在行为。这样,我们就知道两者的区别了。
樊迟问什么是仁,这是樊迟的二次问仁。孔子回答说:“安居无事时内心保持恭肃的状态,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然后办事才能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与人忠,与人相处用真诚心来待人,决不欺骗。这三者是为人之道,即使到了文化落后的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孔子对“仁”的这段解释,侧重点在做人的最低标准、最低底线上,是以“恭”“敬”“忠”为标准的。
即使是到了文化落后没有礼仪的蛮夷之地,也不能抛弃“恭敬忠”了。为什么不能抛弃呢?因为抛弃之后就不是一个人了。
儒家经典是如何谈人与动物的区别的?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人看来,天地人是三才,人之所以能成为三才之一,除了外形上与动物不同(动物一般是脊背向天,唯有人能够顶天立地)外,在内在的精神气质上也迥乎有异。《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40]
大致的意思是说,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仁;皆有羞恶之心,这是义;皆有恭敬之心,这是礼;皆有是非之心,这是智。仁义礼智,不是由外人给予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不过不会探索它罢了。所以说,求则会得到它,舍弃则会失去它。
那我们就知道,圣贤经典里说:人与动物在精神气质上的区别在哪里呢?最主要是人有仁义礼智四心,而动物则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人能够主动地求仁义礼智,而动物则不能。可以称之为人,要做到仁的最低的底线,孔子告诉樊迟说是“恭、敬、忠”三个字,这三个字即使到了文化和礼仪落后的夷狄之地,也要做到,不能舍弃。因为这是做到仁和成为人的最低的底线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41]
克己,是约身,约束自己的心和行为。约束自己就是礼让他人,不责备他人,宽恕他人,如此即得礼的根本。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内在克制自己的欲望,外在落实礼的规范,那就是仁了。人果真有一天能做到约束自己的心和行为,落实礼的规范,那么,天下归仁,和谐社会构建成功。能够做到仁的决定权在自己,而不是由他人来决定的!”颜渊说:“请问具体的细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规范不看,不符合礼的规范不听,不符合礼的规范不说,不符合礼的规范不动心。”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求按照您的话去做到。”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是从国君角度来讲的,如果一个国君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的人都会效法学习,从而天下归仁,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天下会构建成功。
比如: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事例,姬昌为西伯侯,逝世后谥号为周文王。他生前将周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已经构建了和谐社会。附近两个小国的国君,虞、芮二君争夺田产,争执不下,于是,他们到周地来请西伯侯评理,待入周地国境,见到朝野人士无不相让,二人自惭形秽而返,两人各让一步,让田产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天下闻而归周者多达40余国。可见国家领导人克己复礼的功效,确实可以达到天下归仁,构建和谐天下。
这句话也是从普通人角度来说的,一个普通人如能克己复礼,在他身边也能构建和谐团体,这个时候的天下不是世界,而是他一生所接触的人、事、物,这就是他的“天下”,这个“天下”可以无往而不为仁的,足以感化与之接触的人群的。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行仁的决定权全在自己,不在他人。而且这个克己复礼的功夫,更多的是内功,所以,任何人都不能阻止我们行仁,决定权操之在我,决之在我。
这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说什么是仁,克己复礼为仁;第二句话是说做到的具体效果,可以使天下归仁;第三句话是克己复礼行仁的决定权在自己。
以上是总纲,颜子一听就领悟了,于是再问克己复礼具体的细目,孔子答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说:“不合于礼的现象不看,不合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于礼的言辞不说,不合于礼的事情不要动心。”这个动不是动手,而是动心,也就是不符合礼的规范不起心不动念。
勿视、勿听,这是身体的造作;勿言,这是口的造作;勿动,这是意念的造作。四句话身、口、意三个方面都说到了。
我们最后看颜回的选择。颜回说的这两句是结语:“我虽然不聪明,但希望能够遵照夫子您的这些话去奉行去做到。”
这段问答是《论语》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的德行智慧学问一直为孔子所称道,我们看孔子对他的评价。
(1)默而识之
孔子所讲的内容,颜回能够默记在心,并在生活中做到。
(2)不迁怒,不贰过
孔子云:“(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迁是升高之意,不迁怒,就是能够不让自己的怒气升高。不贰过,不两次犯同样的过失,也就是犯一次过失能马上改正。颜回拥有“制怒”的功夫和“有过即改”的功夫。
(3)闻一知十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42]翻译过来就是说,子贡认为颜回可以做到闻一知十,自己只做到闻一知二,而孔子认为自己和子贡在这方面都不如颜回。
(4)好学第一
《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43]
君子是好学之人,好学是什么样的表现?夫子给我们讲了四个方面: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敏于事”;第三,“慎于言”;第四,“就有道而正焉”。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照以上四事而行,可算得上好学了。比如颜回、孟子(孔子的私淑弟子)和朱子(程子的私淑弟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在孔子生前,孔子的心目中哪个弟子最好学?只有颜回。在《论语》里有这样一段,鲁哀公有一天问孔夫子,夫子的弟子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而死,现在没有了,没有听说过谁还好学了。”所以,孔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他真正做到夫子的这一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5)烦恼已断,契入圣贤
子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4]颜回盛饭没有饭碗,他用篮子盛饭,喝水没有水杯,他用葫芦瓢盛水,居住在陋巷,一般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的生活,颜回也不改这种快乐的精神状态。通过这段话,我们知道颜回已经烦恼断尽了,契入圣贤境界。
而且其他弟子,孔子都允许他们到各个诸侯国任职,唯有颜回,孔子将其留在身边整理典籍。无疑,孔子是想让颜回做自己这个学派的衣钵继承人。
面对这样一个最高境界的弟子的问话,孔子一定会把他认为的最高境界或者是最根本的内容讲给颜回。孔子答的四个非礼,做起来颇为不易,但只要是真心去做,一定可以做到,而颜回作为孔子最得意弟子,也一定能做到。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人身来自父母,兄弟情同手足,故须孝悌。孝与悌,实际上出自同一个仁心。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孝悌。孝悌之人处社会,有孝悌就是仁的落实,仁的运用。君子修身立德,抓住根本。这个道是大学之道、圣贤之道。孝悌是“为仁之本”,抓到了根本,仁道自然而生。......
2023-08-27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孔子通过宰予昼寝这件事情,由原来的听言信行变成了听言观行。孔子也是通过教学相长获取的经验智慧。可是,我们知道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夫子是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呢?所以,孔子的批评不但不过分,反而是恰到好处,做到了因材施教。耕牛可以看作比喻仲弓的父亲。仲由和冉求两人的问题相同,孔子的答复却不相同。进则退之,退则进之,合乎中庸之道,便是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2023-08-27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孔子是切实学礼修身之人。孔子是做到了再说,他说的语言就有感动听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了。十五岁童年结束,孔子的心志已经很坚定、很明朗了,他立定志向要求学,念念在兹,没有退堕。孔子真正有志于成圣成贤,将圣贤教育传播天下,以此为使命,就是自己立命,天命就降临他身上。[52]孔子这段话事实上在阐释自身不同时期修身所达到的修行境界。孔子假如活到更多年岁,后面的境界亦应通达。......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