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3]
这一章教导童蒙、弟子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学业道业。
第一件事是“入则孝”。“入”,是指在家里;“入则孝”是在家必须孝养父母。孝养父母包括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能够为父母做饭洗衣,在物质生活上供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养父母之身,必须尽心竭力。养父母之心是让父母生欢喜心,让父母心安。养身和养心比起来,养心更为重要。《孝经》里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对父母要恭敬,使父母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孝养。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希望,父母的志向,对我们的期许,我们都要努力去实现,这是尽孝。最后自己还要成圣成贤,光耀门楣,这是大孝。
第二件事是“出则悌”。悌是对兄长而言。广义地讲,对一切长辈、年长者,都要恭敬,对年幼者都要友爱。“出”,是出外,出外求学或者做事要行悌道。悌是什么?敬顺,敬重尊长,顺从长辈,这也是孝心的延伸。
“入则孝,出则悌”还有一种说法,“入”是讲内心,内心里要有孝道,能够孝敬父母,表现在外面就是敬顺,“出”就是表现在外,所以孝与悌是一件事情。以这个孝悌之心行对一切人,就是爱人,就是夫子讲的仁;对一切事,就是敬事;对一切物,就是爱物,这都是从孝敬心里产生的。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是一个孝心的延伸。成圣成贤就是将孝悌做到极处,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把孝悌做到了圆满,就成了圣人。
第三件事是“谨”,行为谨慎。“谨”要体现在生活小事中,从小事中培养大德,培养谨慎的态度、习惯,以后在临大事时,自然就能谨慎。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后人称“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辅佐刘备立蜀国而三分天下,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恭敬谨慎,一生没有较大的失误。这种德行都是从小事中培养的。
第四件事是“信”,言而有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一定要诚信,不能有欺诈、妄语。这是做人之关键。夫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果我们说话没有了信用,不但不能成功,在这个社会都不能很好立足。特别是现代社会,更讲求信用,购物要用信用卡,买房子要按揭贷款,乃至与一切人相处,都要讲求信用。别人相信我们,才愿意帮助我们,我们的事业最终才能成功。
第五件事是“泛爱众”。“泛”是广泛,“众”是众人,博爱众人,与一切人交往都要有爱心。这个爱心是先从孝顺父母培养出来的,所以前面《论语》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孝悌心才能对人有仁爱心。夫子教导我们,不能把爱心局限在自己家里,只是对父母而已,要扩展开来对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物,要平等博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爱自己的父母长辈推广到爱一切人的父母长辈,把爱自己的儿女推广到爱一切人的子女。要用爱心爱一切人。
第六件事是“亲仁”,这是讲自己求学,要选择师友,要懂得选择仁者。亲近仁者,对自己的道业、学问有很大帮助。前面“泛爱众”,是没有选择的,对一切人都要敬爱关怀。但是自己求学一定要师从仁者,这要选择,不能随便。夫子说,“无友不如己者”,不如自己的或者与自己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我们不要向他学习,不要和他做朋友,但是也要爱他,只是不向他学习。
第七件事是“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行”是指前面六个: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我们能够做得很好了,能够力行,还有余力,这时候可以学文。所以主次就很明显,贵在力行。如果不力行,先学文,就不是实学,就长浮华。而浮华,对真正做人没有实际意义。
尹彦明先生是程颐的弟子,朱熹的老师。他说:“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14]这是把行和文分开来定义,像一棵树,德行是根本,文艺是枝末。我们知道本末和先后,则近道矣。如果相反,先学文艺,然后再注重德行,其傲慢浮华已经增长了,形成了坏品德坏习惯,再想把它消除,会非常艰难。所以,如果这个顺序搞错了,不但不能幸福快乐和真正成功,而且可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危险品,所谓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比如南宋时期的秦桧。
若有余力不学文可不可以?不可以。《弟子规》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如果只力行,不学文,就只会依自己的成见行事,而不知真理。
《论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5]一个人“质胜文”,本质不错,但是他的外在缺乏修养,没有文学的涵养,没有礼仪的训练,看起来就很粗野,像山野之人。“文胜质”,是学文学学得好,文学修养好,出口成章,礼仪也完备,但是他的本质不好,“则史”。“史”是什么意思?古时候的史官是文书这一类人,他们常常是在文学词句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诚意不足。“史”用来比喻有虚浮之气。君子要“文质彬彬”。“彬彬”是文质兼备的意思。既要讲究文,又要讲究质,文和质相辅相成。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孔子回到家乡时已经68岁了,他将余生的精力倾之于典籍整理与教育事业。后世尊其为“复圣”。颜回过世第二年,公元前480年,孔子72岁,子路也死于卫国内乱,被乱刀砍死。获得死去的麒麟与两位重要弟子辞世,是孔子辞世前夕最为悲痛的三件事。孔老夫子逝世的时间是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享年七十三虚岁。孔子的弟子移植很多奇珍树种在孔子墓地及其附近,因而称为孔林。[9]《四书》,岳麓书社2019年版,第63页。......
2023-08-27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3-08-27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