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忠信”就庄重,没有忠信就没有庄重。因此学习以忠信为主。如果没有忠信,虚而不实,所学也容易落到谈玄说妙的窠臼中。对不讲求忠信者,我们要尽量远离。“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症妙药也。”自重,亲师取友,勇于改过,这是三剂妙药,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样我们就真能成为君子,成为圣贤。......
2023-08-27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2]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是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他姓曾名参,字子舆。称呼曾子,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所以这一句应是曾子弟子的记录。
曾子本身是孝子,有纯孝之心,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后人把他称为宗圣。夫子是大圣至圣,他是宗圣,他承传了夫子的学问,得到了夫子的真传。“吾日三省吾身”,是讲曾子是如何修身的。他每天从三个方面或三件事情上去反省自己。
与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办事有没有尽忠?什么叫忠?《朱子集注》里解释说:“尽己之谓忠。”尽心尽力叫忠。承诺了要替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去办?这要反省。接受了工作,有没有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这是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讲交友。“朋友有信”,是说朋友不可欺,交朋友要讲求信义。不欺人才是不自欺,欺人就是自欺,自欺欺人。什么叫信?“以实之谓信”,实实在在,真诚相待,绝没有虚伪狡诈,更没有欺骗。
传不习乎?传是什么?“受之于师”叫传,从老师那里接受了教诲,老师传给我们的道德、学问、知识、技艺,这些都要“习”。习,首先要熟悉、精熟,更重要的是在自己身上落实。
曾子一生做到了每天在这三件事上反省。如果有不忠、不信、传不习的这些毛病,就立即改过来,第二天不能再犯,这叫改过迁善。每天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天都不懈怠,这是真诚地在学习圣贤之道,而诚意是为学的根本。
《大学》里讲到商朝的开国天子汤王,他在洗脸盆上刻着一句格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提醒自己天天要进步。怎么进步?就是用曾子的“三省”天天反省改过。
曾子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曾子的天性不是很聪明,孔子曾经说“参也鲁”,鲁就是愚鲁,也就是说曾子比较笨拙,比较愚钝,天性并不聪明。但是,勤能补拙,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即使是一个愚昧的人也必定会变得聪明。
《论语》里讲,夫子之道,是由曾子一以贯之,曾子得到了真传。夫子之道是什么?就是忠、信、传习。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主忠信”就庄重,没有忠信就没有庄重。因此学习以忠信为主。如果没有忠信,虚而不实,所学也容易落到谈玄说妙的窠臼中。对不讲求忠信者,我们要尽量远离。“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对症妙药也。”自重,亲师取友,勇于改过,这是三剂妙药,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样我们就真能成为君子,成为圣贤。......
2023-08-27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3-08-27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