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华文化起源源流,易经中华文化根源

中华文化起源源流,易经中华文化根源

【摘要】:中华文化的专业研究者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在时间上至少要超过一万年。我们常说中华文化五千年,是从有文字开始算起的。《易经》被尊为“中华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和总源头,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与道家文化都是从这个源头发展而来的。《易经》作为儒家六经之首,也是儒道两家的总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

中华文化的专业研究者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在时间上至少要超过一万年。我们常说中华文化五千年,是从有文字开始算起的。大家都知道,文字是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以前没有文字,黄帝距今约4500年。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从逻辑上讲,在文字出现之前,当有一段相当长的口耳相传的文化创生期。在这段漫长的口耳相传时期,伦理、道德、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与法都在传承之列。

传说远古时期,伏羲画八卦,“一字开天”。但八卦只是一些刻画符号,且只在小范围使用。再往后推到神农时期,神农教我们医药和耕种。到黄帝时代,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这个历史上有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1]从此,中华文化有了真正的文字记录。

伏羲画八卦即先天八卦,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创出后天八卦。周文王(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关在监狱里,受尽痛苦和折磨。在监狱里,他仍思考着如何才能让天下太平。他知道伏羲八卦蕴藏高深的智慧,可让天下太平,于是他开始研究先天八卦,并把先天八卦改成了后天八卦,这后天八卦代表了世间的八种属性,世间任何事物的状态都可以抽象成这八种属性,但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于是文王将八卦图一个一个拆开来,两两结合,从而产生了八八六十四个卦象,一卦之中又有六爻,一共是三百八十四爻。文王在每一卦、每一爻上都批注了卦辞和爻辞,帮助后人理解,这就是《周易》之来源。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即指此事。

《周易》短短五千多字,据说诸葛亮只懂十之一二,就可以帮助刘备平定天下。孔子晚年学《周易》爱不释手,达到“韦编三绝”。他觉得自己学《周易》学晚了,他说:“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2]意思是说,“如果让我再多活几年,我就能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有更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孔子为《周易》做了详细的解释,即《易传》,所以《周易》可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易经》被尊为“中华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和总源头,对中国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道家文化都是从这个源头发展而来的。

《易经》的“易”是何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日月为易,象阴阳也。”[3]可见《易经》是讲变化的经典,是讲天、地、人变化规律的经典。

道家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与《周易》异曲同工。《易经》作为儒家六经之首,也是儒道两家的总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