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14]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
2023-08-27
1.四种基本精神之当代价值
“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正确认知。“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亦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调在于“以人为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践与实现而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中华传统文化把人的道德实践提到至高的地位,这对于人的智慧开发,对于个人道德的建立,对于抵制神明操控之说,起到了决定作用。
“刚健有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敬业乐业,勤恳有为,同时重视气节,不畏强暴,不受诱惑。
“贵和尚中”的精神理念,让人们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重视团体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睦,这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是利益无穷的,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皆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2.治国理政之古镜今鉴
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毛泽东注重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命题解读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来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延续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思想;用“知行观”生动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近些年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吸收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精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中国特有的“和合”思维的当代阐发;“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将传统法治和德治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安邦、修齐治平思想的转化与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仁者爱人”思想的延续创新性发展。
3.坚定文化自信之根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正是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充分肯定,中华民族才能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等,其中蕴含的自强、公心、廉洁、修身等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超越时空的借鉴价值。
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秩序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等优秀基因,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文化资源与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宗法社会虽以家为本位,但注重将以血缘为基础的道德规范扩展到社会中,仁义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也是社会价值。孔子讲“仁者爱人”已经由血缘关系延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观念都体现在社会维度中,为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提供价值支撑。
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对个人道德修养、道德理想的培养,崇尚修身,提倡“仁义礼智信”,强调“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坦荡荡”,追求“君子”的理想人格。
中华传统文化要求把涉及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有助于遏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在义利关系上,传统儒家倡导“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君子喻于义”的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18]“信”既是持家、兴业的重要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做人的内在道德要求。树立诚信意识和制度,是市场竞争公平性的重要保障。
5.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文化经历过辉煌、衰颓,但未曾中断而延续至今,依然保持其鲜活的创造力与强大的生命力。历史和现实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特质。今天,我们依然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秉持“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和而不同”的共处原则,尊重他国文化,增强交流互鉴,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成果,为世界的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14]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
2023-08-27
进入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逐步走热,有些卓有成效,但也有的存在需要改进的种种问题。因此,要正本清源,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原典品读入手,才能走近更准确、更真实的优秀传统文化。研读经典要坚持实践检验、学以致用。若心灵深处的德行智慧已开启,自然会将这些传统美德植根于心灵深处,从而提升人文素养,亦会有助于孕育良好的社会道德,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不可低估之作用。......
2023-08-27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3-08-27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3-08-27
从价值取向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注重天与人、人与人、身与心和谐之文化。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为基,这两种文化的优势互补,将是理想的和谐社会状态。所以,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的“圆圈”的原意并不存在褒贬的问题,也并非是单纯说这种文化如何阻碍社会的发展,而是指这种文化存在的某种状态。......
2023-08-27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3-08-27
具足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靠近有道而学有专长的人,君子学有疑问,则去请教有道德而有专长的人,求其指正。比如颜回、孟子和朱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可见,在孔老夫子的心目中好学的标准是多么高!所有的弟子里,就属颜回了。可谓好学也已,只有颜回能够担当这样好学的美誉。......
2023-08-27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3-08-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