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华经典十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华经典十二讲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14]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1.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中国古人很早就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思考。虽然有人将二者割裂开来,主张“明于天人之分”[3],认为“人强胜天”[4],但占主流的意见乃是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该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利用自然,而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破坏自然。

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我其体;天地之帅,我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5]乾坤指天地。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天与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神与人之间,以人为中心。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6]。孔子进一步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7]强调了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性人伦东汉思想家仲长统阐述说:“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壹于人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从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8]强调人们要顺应四时自然,用天道引导人道,建功立业,而不要利用自然现象妄言人事吉凶。天道和人道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末,后者是本。所谓以人为本,不是说人是宇宙之本,而是说人是社会生活之本。

在人神关系上,孔子对鬼神抱有某种存疑和保留的态度,他认为应把人事放在首位,敬鬼神而远之。这种重人生、讲入世的思想,为后来进步的思想家所继承、发展。

3.刚健有为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9]他认为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刚健有为思想的重要表现是坚持独立的人格。孔子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0]孟子更明确表示,大丈夫应有的气节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1]。

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12]。意思是说,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应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它阐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易传》还说:“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刚健而中正,纯粹精也。”[13]它把刚健当作一种最重要的品质,同时又要求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以“中正”的态度来立身行事。两千多年来,这种思想深入人心,为全社会所接受。

史记·太史公自序》曰:“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4]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4.贵和尚中

“贵和尚中”的核心思想是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促进事物的发展。

西周末年的太史史伯就已认识到“以和为贵”的思想,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15]意思是,不同的事物互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和”,“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到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事物的发展也就停止了。春秋时期的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孔子继承了这种思想,明确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6]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易传》对贵和尚中的思想作了经典性的表述,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7]。“厚德载物”是指以宽厚之道德心怀,包容万物。

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中”,指事物的合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此外,也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狂”也不“狷”。总之,要实现“和”,其根本途径在于保持中,以中为度,中即是和。